绥化地区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松嫩平原的呼兰河流域。具体地理位置是东经124°13′至128°30',北纬45°3′至48°02'。东西宽305公里,南北长308公里,全市总人口53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47%;它南与哈尔滨市接壤,西与大庆市交界,东与伊春市相联,北与黑河市毗邻。全区总面积34063平方公里,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8.9%o其中耕地2160万亩,草原1200万亩,林地1200万亩,水面230万亩。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绥化市,辖肇东、安达、海伦3市、望奎、兰西、明水、青冈、庆安、绥棱6县和北林区。绥化地区土地集中连片,地势平坦,土质优良,肥力较高,日照时间长,雨量比较充沛,适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绥化地区草原全部位于我国三大草原之一的松嫩草原腹地,总面积865万亩。草地连片,草质优良,以盛产羊草和小叶樟而驰名中外。羊草抗寒和抗旱能力较强,营养价值高,为本区西部市县牲畜的主要饲料,并以其优良的草质而远销日本。芦苇和小叶樟是造纸的重要原料,还可制作各种纺织品。老芒麦、香蒲草等用途也比较广泛。全区草原还生长野古草、虎尾草、狗尾草、落豆秋等九十余种饲料用草。全区草原理论载畜量为98万个羊单位。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其中保证粮食供给一直是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而中国同时又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自然灾害呈加重态势,给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在逐年加大农业支持力度,增加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但据统计,过去10年间,中国农作物年均受灾面积仍然高达4600多万公顷,成灾面积2500多万公顷,年均成灾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达16%之多。另外,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地理及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全国连年大丰收的同时,每年仍有严重减产的地区——2006年川渝大旱减产100多亿斤;2007年东北大旱减产120多亿斤;2009年东北及内蒙古大旱减产160亿斤;2010年全国大丰收,却仍有12个省份减产。可见,应对农业风险问题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农业保险在抗灾减灾、灾后恢复再生产、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以及保障农民收入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中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经起伏,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展开,农业保险开始起步;八十至九十年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完全商业运作效益低,农业保险日益萎缩;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央将建立农业保险制度重新提上了日程;2007年中国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实施以来,在遵循“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协同推进”及“低费率、保成本、广覆盖”的原则下,中国农业保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35.68亿元,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森林及一些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种。农业保险承保的主要粮油棉作物达到6.8亿亩,占全国播种面积的35%。黑龙江垦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安徽省农作物总承保覆盖面达72%。全国水稻保险的平均承保覆盖率达到49%,农业保险主要险种基本覆盖了所有粮食主产区。农业保险已成为农民灾后恢复生产和灾区重建的重要资金来源。2010年农业保险覆盖农户1.4亿户次,共有约2100万户次的受灾农户得到保险补偿,保险业为2010年洪涝灾害累计支付赔款27亿元。在覆盖面积稳步扩大的同时,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承保品种不断增加,除中央财政保费补贴品种外,各地政府也纷纷推出及支持适应农民需求的蔬菜、特色品种及农房保险等。与此同时,市场经营主体也不断增加,每个粮食大省基本上有两家以上的农业保险经营机构,达到经营总体风险可供和适度竞争局面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尽管短短几年间,中国农业保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还有诸多方面有待改进。首先,中国农村地区广、农村人口多、农业生产规模小而散决定了农业保险业务的复杂性和基层保险服务的困难性,在承保和理赔环节多需依靠农业和林业基层管理机构协助开展工作。因此,如何让农民更好地理解保险机制和保险条款、如何完善农业基层服务体系、如何加强和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