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不信东风唤不回的寓意在仿制155毫米加榴炮时,我们遇到一次因“小”失大,几乎翻船的风险。1987年秋,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工作,我国全部自制的155毫米加榴炮精样炮加工装配出来后,进入包括弹、炮、药、引信全系统的综合摸底试验阶段。在我厂靶场进行射击试验时,领导机关和各配套单位的多位参试人员云集现场,准备参加包括各分系统的综合考核试验。大家觉得,经过多年的辛勤工作,火炮终于可以迈步进入设计定型阶段,如果此次摸底试验达到预期目的,就可以按照既定程序由国家主持作全炮系统的设计鉴定试验,获准定型生产装备部队。大家因而都抱着热切期待的心态,关注试验的每个细节。但是,不如意事常八九。谁也不会想到,在我主持的靶场试验中,意外情况竟然在前几发射击时就发生了。在火炮发射后,炮身作后坐、复进运动时,突然出现炮身复进速度加快。在开闩点处速度很高,导致通过开闩机构联动所产生的外力冲击巨大,炮闩动作失常,霎时间迅猛开启,出现不能关闩的故障。当时我们立刻跑到炮位上检查,发现炮闩的多个零部件严重损坏,以致关闩困难,无法进行下一发射击。由于从未遇到过此类故障,且问题明显出自火炮内部结构,在靶场是无法查明原因予以排除的,射击试验被迫宣告中止,大家只好收拾“残局”返厂。在这个众目睽暌、大家寄予极高期望的场合里,在跳出来突然袭击的故障面前,最难堪的自然是我们炮厂人员。考虑到下阶段定型试验的迫在眉睫,看着参试人员流露出失望的眼神,傍守着患有“疑难重病”的火炮,我的脑子里突然出现一片空白。在清理现场,收起火炮准备返厂的瞬间,出于多年历练,我的情绪很快重归冷静,恢复了理性思考:“毫无疑问,这是火炮的问题,作为总设计师,目前最要紧的当然是勇敢地承担责任,尽快把问题解决。”来靶场参试的兵科院火炮处长、主管工程师吴景忱也对我说:“看来问题有点诡怪。没啥,咱们一起琢磨琢磨处理它,相信久经战阵的咱们完全可以第1页共5页解决。”老搭档的话让我们深为感动,患难见真情,我们有把握把问题的根源找出来。使问题迅速迎刃而解,“不信东风唤不回”。我们观察到,现场出现的情况虽然异常,但并不复杂,只有两个:一是炮闩多个零件严重损坏,导致其丧失正常工作的功能;二是炮身复进速度较快,在开闩阶段尤为显著。我们就顺藤摸瓜,针对这两项从多角度、多方面着手分析判断和复查工作。首先,复查已经损坏的炮闩零部件的制造质量,检验它们的刚、强度是否满足要求。我们按资料规定对各零件的材料品质和冷、热加工质量,从投料开始一道道工艺过程进行认真复查。其中如闩体、锁扉等关键件是在外购的数控加工中心机床上经编程加工,然后在三坐标测量仪上检测各部位尺寸的,精度有绝对保证,我们对其数控加工程序仍做了认真复查。同时对各零件的外形轮廓、尺寸、硬度及局部淬火区域的实际质量状况等检测结果反复核查,没有发现任何不符合资料规定的疑点,说明炮闩零部件的加工过程和制造质量是信得过、可靠的。我们同时对第二个异常情况,即复进速度较快问题进行分析。炮身复进速度,特别复进到开闩阶段的速度取决于反后坐装置的工作。反后坐装置在火炮总体中的地位,可比为人类的心脏,控制射击时火炮动作和炮架负荷,决定火炮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部件。全套装置由驻退机和复进机组成,分别与炮身连接组成火炮的后坐体。它们外形是两个圆柱形组件,但内部结构十分复杂,充有油液或高压氮气。两者都是能量形态的转换机构。驻退机的作用是将后坐动能转化为热能,借助控制机内填充的液流,形成阻力以吸收、消耗炮身后坐动能;复进机是在炮身后坐时压缩内部填充的氮气储存能量,为炮身的复进运动提供动力。它们还都参与节制复进运动。我们分析,零件加工完全按照图纸要求进行,主要件如节制杆等均在由外购的数控车床上加工,质量应无疑问,经复检后证明合格。我们充入反后坐装置内的油液是我国通用的“斯杰奥尔-素m”驻退液,考虑其物理性能如黏度等可能与资料规定的油料有差别,第2页共5页我们就换为原资料规定的油液。此外,为辨别加工时存在尺寸公差范围内微小差异可能带来的影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