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实验教学与生活实际【摘要】科学课实验教学旨在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将学生的科学探究植于熟悉的生活土壤之中。①从周围生活实际及其它学科中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信息,让学生探究;②构建科学课大课堂、大实验室的活动模式,即学生在课前准备生活化材料尝试活动,教师课堂创设生活情景引导探究,最后课后延伸生活探究;③纸上谈兵古来多,掌底试剑今恨少。注重引导学生把科学知识学以致用,让活动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科学活动贴近生活,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科学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解决身边问题。【关键词】科学课实验教学探究生活实际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如同人的气质。博览群书的人气质典雅不俗,非一日之功,不是有人“教”的。科学素养也不是教师一节课、两节课“教”的,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以使潜移默化。作为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缭乱而奥妙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向往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长方体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遨游科学世界的乐土。1、正确引导学生观察、探究生活中的科学。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实践。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例如:观察蚂蚁搬家、比较体积一样大的物体的质量以初步体会密度的意义、对不同稻米形状的观察等。注重使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和解决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孩子的问题意识,而容易忽视引导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整理,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以说,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更重要!这就好比人们政治生活中所说的“路线问题”、“方向性问题”!例如,教师经常在活动之前问道:“对于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这都是在引导学生自主的提出问题,很好!但问题是,很多学生提出问题时,常令人忍俊不禁或是抱怨“完全是胡思乱想”。例如我校一个老师在讲授《蚕的生命周期》一课中,一个学生因为到处找不到桑叶养蚕,就提出“蚕为什么不吃白菜”的问题。显然这是个“很大很深”的问题,不是本课所要研究的教学目标。再如有一个教师在讲授《摩擦力》这节课时,学生1提出:为什么在贴地砖的地面上行走比在水泥地面上行走容易摔跤?学生2提出:为什么穿硬胶鞋比穿运动鞋容易摔跤?学生3提出:楼道上为车辆上下修建的水泥斜面上为什么总刻有横条花纹?显然他们提的都是同一个类型的问题,如果教师这时候不“刹车”,不去引导他们将问题加以分析整理的话,学生还会在这个问题上继续提下去,造成花大量的时间重复了一件事!生活中的探究是一个寻求答案的过程,需要时间,充足的时间是探究成功的保证。特别是对于一些观察周期长的实验,我们不仅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还要将实验室搬到社会上和生活中,以有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观察和实验。例如观察铁的生锈过程、植物种子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等可以让学生回家同家长一起完成。这些办法,对于那些城市中与实际生活脱离较远的孩子更显得重要。二: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的科学活动模式。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实践——科学探究——实践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课前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好课前尝试探究,课堂创设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探究。在认知得到很到提高的基础上,课后再运用所获知识去探究生活内容,构建科学大课堂。鼓励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