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我国能源转型思考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已达成广泛共识,目前已有2个国家实现碳中和,近2/3的国家明确了碳中和目标,80%的经济体承诺碳中和,国际企业纷纷制定碳中和或气候中性或净零排放的战略和政策。2021年,世界各国在全面实施的碳市场等关键议题达成一致,在气候适应、气候减缓和气候资金等重要内容方面达成协议,建立和签署了减煤、燃油车退市、去化石能源补贴等新一批行业低碳倡议。总体来看,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发展大趋势。“双碳”目标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形成绿色发展新动能,加速推进能源转型进程。“双碳”目标提出一年后我国正式启动了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的进程,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配套保障措施将陆续发布,为我国系统科学开展能源转型工作指明了方向。一、全球能源发展趋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3/4来自能源行业,能源行业成为各国最重视的减排领域。能源转型是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从能源生产、输运、转换和存储全面进行改造或者调整,形成新的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同时,加大电能替代及电气化改造力度,推行终端用能领域的多能协同和能源综合梯级利用,推动各行业节能减排,提升能效水平。总体来看,全球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一是消费总量增长速度放缓。全球经济与人口增长推动能源需求增长,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仍然是主要推动力量。总体来看,2011年后全球能源消费总量整体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增长速度放缓。从趋势来讲,能源需求未来会增长,但强度会下降、效率会提升。业界普遍认为,在快速能源转型情景下,一次能源需求将在2030年左右达峰随后开始下降,到2050年总量在120亿吨油当量左右,较目前降低10%左右,年均降低0.5%。二是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加速。虽然能源消费总量在增长,但一次能源结构加速向多元化、清洁化和低碳化演进,朝着高效、集成的方向发展。2013年以来,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投资约为年均3000亿美元,太阳能和风能是最大投资热点。预计至2050年,全球一次能源结构为石油占比14%,天然气占比21%,煤炭占比3.9%,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一半。三是电能占终端用能比例提升。碳中和愿景下,能源品种边界将更加模糊,多样化的用能需求将导致能源产品出现更多组合,电力系统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凸显,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预计2060年电能占终端用能比例将达到60%以上。二、我国能源转型的挑战与机遇(一)主要挑战面临国际社会低碳环境约束和国内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国能源转型的挑战和难度空前,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结构重。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工业制造业比重大。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能源需求还将刚性增长,资源和环境约束更加紧张。二是煤炭比例高。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且能源利用效率偏低。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比重56.7%,单位能源消费碳强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2019年,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0.49吨标煤/万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9倍。三是排放总量大。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达98亿吨,约占全球碳排放的31%。2030年碳达峰要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65%,“十四五”“十五五”期间需分别完成18%和17%的下降幅度,难度是极大的。四是减排斜率陡。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约经历70年,美国、日本经历40年左右,而中国仅有30年时间,中国碳减排过程将呈现一条斜率很陡的曲线。(二)潜在机遇能源转型引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竞争激烈程度前所未有,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生产组织模式深刻变革、数字化转型将快速推进,能源和大宗商品供给需求关系持续调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带来了新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中国经济处于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过渡阶段,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约55%,低于发达经济体,经济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性远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碳排放量的减少,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