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紫金县附城中学张运祥内容提要:体育课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主阵地,是学生掌握终身体育锻炼方法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我国的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现实的体育课堂现象却是:“多数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因此,在当今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培养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观念,是我们每位体育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关键词:激发兴趣运动终身体育在新的课程标准出台之前,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反正不会影响高考,故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往往不思进取、能躲就躲、能逃即逃,对完不成学习任务缺乏应有的耻辱感,更不要说培养体育兴趣了。今天,康健的体魄是每一个人都迫切向往拥有的,时代的发展又一次赋予了学校体育新的使命。“健康第一”成为学校体育又一重要理念。新的课程标准出台,明确了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其中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逐渐成为学校体育的主流。目前,一些教学内容枯燥、运动形式单一的体育课堂教学,一时还不能彻底改变;教学手段、组织形式、练习场地和运动器材的陈旧,也常常令学生提不起精神,激发不出热情;以教师为主体的应试训练模式更让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学生的主体地位亦无从谈起,从而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为此,体育教师必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不断更新观念,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涉取新的知识,开拓创新教学手段,精心设计编写教案,力求多角度、多形式地开展趣味性教学,不断地满足学生学习的情趣与乐趣,主动把运动的主人“请”回运动场,让展现青春活力的舞台与展示运动才能的乐园在校园里永远充满勃勃生机。一、感受参与后的满足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参与运动的动机一为运动的本身(直接动机);二为运动的结果(间接动机)。前者与体育运动直接联系,后者则与体育运动的社会意义相关。我们不妨试想一下:为什么一场高水平的足球比赛,场上虽然只有二十二名运动员在尽情演绎攻守平衡的美妙,而场下却能吸引十几万现场观众和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他们不在参与激烈的攻防对抗,却能不由自主地、情不自禁地为其呐喊助威、心潮澎湃、激情涌动、欣喜若狂,甚至痛不欲生。这种观战者的情绪波动就是由体育运动所具有的、独特的,而其他学科所不能具备的情趣与乐趣之所至。参与者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可谓千差万别,道不完、诉不尽,这种身心投入不需要任何规定,也不需要点滴强制,一切发生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和谐。真可谓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只在乎的是——参与过后的满足。体育教学服务的对象、主体是学生,那么如何让学生能自觉快乐地融入到体育运动中来,获得参与后的满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运动的先行设计(备课)。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运动经验和经历,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灵活运用教法手段,使学生通过有效的身体活动,在原有运动水平的基础上取得进步与发展,并能从中体验和感受到运动的乐趣,最大程度地获得满足,同时也创造出一个空间让学生将上文化课所积累的压力在体育运动中得到释放和缓解。比如课堂教学中可选择自由组合练习对象,自由选择运动目标,自由确定练习方法等。通过系列教学内容的积累与锻炼,能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无论学生现在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个人健康成长的真正意义,只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使体育课成为学生心中渴望拥有的空间,让绿色的操场成为学生参与运动的乐园和展现运动才能的舞台,给学生真正带来参与后的满足,并逐渐把体育教师倡导的运动理念转化为学生自觉与自愿的运动习惯,最终贯彻终身体育的思想。二、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体育与其它学科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体育学习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进行的,学生在掌握各种动作时,要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共同作用,学习过程中还应遵循动作形成规律、机能适应规律和生理功能变化规律。从体育的角度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