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概况说明:1.1工程概况本标段建筑规模为:修建防渗渠3.9公里,配套建筑物18座、土地平整438亩、改良土壤438亩。施工进度计划:本合同招标范围内的工程计划工期90天,2013年4月5日开工,2013年7月4日完工。1.2地理位置疏附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北麓,西南天山东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缘,县城(托克扎克镇)东北距喀什市15km,距乌鲁木齐市1490km,东夹喀什市与伽师县毗连,南与疏勒县接壤,西以砾石戈壁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乌恰县为邻,北隔喀拉塔格山、库玛塔格山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相望。地理坐标为:北纬38°55'~39°40',东经75°18'~76°53'。全县南北宽91km,东西长113km,全县总面积约为5012k㎡,其中山区总面积约2182k㎡,平原区面积(含明尧路谷地)约2830k㎡。1.3水文气象水文:通过盖孜河中游克勒克水文站1958年至2007年49年的实测资料分析,其多年平均流量为31.3m³/s,多年平均径流量11.86亿m³,最大年径流量为14.29亿m³,最小年径流量为6.53亿m³,两者之比2.19:1,年变差系数Cv为0.171,年际变化不大。通过对维它克水文站1959-2007年间的48年实测资料分析,其多年平均流量为5.68m³/s,多年平均径流量1.73亿m³,最大年径流量为2.29亿m³,最小年径流量为1.38亿m³,两者之比1.66:1,年变差系数Cv为0.136,通过对克勒克水文站和维它克水文站多年径流资料分析推算出盖孜河吐木休克出山口塔什米尔克渠首处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1.28亿m³,年际变化系数Cv为0.157,说明塔什米尔克渠首处径流年际变化不大。河水年内春、夏、秋、冬四季水量分配比例为14.88%、60.75%、18.1%、6.26%,夏水丰沛,冬季极枯,年内丰枯变化悬殊,导致了春旱与夏洪。根据盖孜河中游克勒克水文站年径流丰枯变化统计(35年),盖孜河49年中有12年丰枯变化一致,机率为34%。气象:项目区距喀什气象站45km,选用喀什气象站近22年(1981-2002)资料作为本工程的气象依据。喀什地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由于高山阻隔,湿空气难以进入,属温带大陆干旱气候,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据气象部门统计,疏附县平原区多年平均气温为11.2℃,最高气温39.6℃,最低气温-25.2℃,疏附县最大冻土深度100㎝。多年平均蒸发量2507.2㎜,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1.70㎜,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40倍。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11天,多年平均了风速1.9m/s,最大风速27m/s。1.4径流盖孜河径流主要冰雪融水补给为主,除主流外,在近山口处有支流维它克河从左岸汇入,还有乌鲁瓦提河与且木干河等几条小河沟,但除维它克河外,其余诸多小河已无地表水汇入盖孜河干流。通过盖孜河中游克勒克水文站1958年至1996年38年的实测资料分析,其多年平均流量为31.3m³/s,多年平均径流量11.86亿m³,最大年径流量为14.29亿m³,最小年径流量为6.53亿m³,两者之比2.19:1,年变差系数Cv为0.171,年际变化不大。盖孜河洪水类型属冰川积雪消融型、降水型及混合型洪水,其成因与气候等关系密切,洪峰多在7-8月中旬出现,主要因气温持续升高,零度层上升到永久积雪和冰川区以上,冰雪大量消融并迅速集流而成,一般历时15-20天,最长达70天。历年洪水位变化不大,年最小变幅1.23m,最大变幅2.23m,克勒克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313m³/s(1999年),最小洪峰流量为78m³/s(1978)。1.5地下水项目区浅层承压水埋藏于108m以上,含水层岩性砂卵砾石,水位埋深小于20m,部分地区成井自流。单井推算涌水量3000-5000m³/d,水化学类型站敏乡北部为HCO3·SO4-Ca·Mg·(Na),南部为SO4·HCO3-Ca·Mg·(Na),矿化度小于1g/l。深层承压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石,中细砂,水位埋深小于5m,单井推算涌水量1000-3000m³/d,水化学式类型HCO3·SO4-Ca·Mg,矿化度小于1g/l。1.6泥沙与水质泥沙:盖孜河为多泥沙河流,其河峡谷两岸山势陡峭,岩体裸露,风化严重,岩体破碎,谷坡崩塌及雨洪挟带的泥沙是河流中推移质的重要沙源。据克勒克水文站不完全实测泥沙资料统计分析,推移质输沙量为悬移质输沙量的20%,而在出山口塔什米力克渠首处,多年平均输沙量约为430万t。盖孜河上游河谷及山间盆地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