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桑西移调研报告近年来,XX县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良好机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通过抓桑园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和开展技术培训活动来促进蚕桑业发展,蚕桑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蚕桑产业已成为XX县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兴产业。(一)面积迅速扩大,产量、产值稳步上升20**年,全区桑园面积2.23万亩,比20**年增5330亩;养蚕户达1.5万户,从业人员4.5万人,比20**年分别增3000户和1.6万人;养蚕9万张,比20**年增1.5万张;鲜茧总产量3150吨,比20**年增875吨,增长27.8%;产值达6300万元,比20**年增2660万元,增长73.08%;从业人员年均纯收入5000元,比20**年增2000元,增长40%;规模经营户产值3024万元,占总产值的60%。2007年,全区增加桑园面积6200亩,增加养蚕户1700户,增加从业人员6800人,1-9月份,全区养蚕8.02万张,同比增长5.5%;鲜茧总产量2814吨,同比增长5.5%;总产值达4554万元。(二)树种、蚕种结构进一步优化20**年,全区推广种植桑树新品种“桂桑优12”、“桂桑优62”面积达1.1万亩,占总面积的61.8%,饲养蚕新品种“桂蚕一号”、“桂蚕二号”3.67万张,占蚕种量的41.2%,每张新蚕种产量比“两广一号”增产2.4公斤,增产6.5%。全区小蚕共育户有12家,其中万张以上的共育大户一家。(三)呈现区域化、规模化发展趋势20**年,大岭、石卡、五里、三里、覃塘、黄练、樟木七大蚕桑优势区域的桑园面积占全区98.82%,鲜茧产量占全区99.04%。种植2亩以上桑园的养蚕农户有9000户,占养蚕户的60%;养蚕收入超1万元的达2300户。(四)科技种养和科学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为了提高蚕桑生产技术水平,XX县区农业局协同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加强对蚕桑科技培训的工作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各第1页共5页种类型的蚕桑技术培训活动。20**年全区共举办各种层次的蚕业技术培训班26期,培训人员21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份。2007年上半年,组织了30多名桑蚕技术骨干到XX县区参观学习方格簇技术。随着先进的种桑养蚕技术——如病虫的综合防治、桑树剪法及收获、蚕种催青及收蚁、方格簇技术等逐步得到推广应用,桑园管理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民发展蚕桑业的热情日益高涨。二、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自然条件优越XX县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桑树发芽早、年生长期长,使春蚕上市时间早,能取得很好的利润。而且,一年可多批次养蚕,种桑投产快,养蚕效益高。同时,XX县区土地资源丰富,全区有耕地面积47.5万亩,还有大量岭坡地和边角地,通过调整部分低效益农作物种植面积,利用岭坡地和边角地来种桑养蚕,效益十分可观。(二)劳动力充足20**年XX县区劳动力总数27.94万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17.21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1.6%,剩余劳动力10.73万人,其中已外出务工7.32万人,等待转移农村劳动力3.41万人。蚕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种桑养蚕既可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又能增加农民收入。(三)市场需求稳定今后,世界对丝绸的消费呈增长的趋势,茧丝绸作为纤维“皇后”,对人体具有亲和力和舒适感,化工纺织原料无法代替,特别是随着环保型消费理念的兴起,以蚕丝为原料的天然纺织品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因而世界丝绸市场相对稳定,蚕丝产业是个不会被淘汰的产业。同时,20**年,国家商务部又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为XX县区发展蚕桑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四)经济效益较高据统计,在我区,经营相同面积的耕地,农户种桑养蚕的纯收入(含自身劳动)比种植水稻多1.6倍,比种植甘蔗多2.1倍,比种植玉米多4倍。因此,发展蚕桑业能扩大农村就业门第2页共5页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三、存在的问题(一)蚕农养蚕技术缺乏由于我区的蚕农多为四十多岁的农民,文化水平低,养蚕技术不高,对蚕、桑病预防工作不到位,蚕区经常发生蚕病,影响了我区蚕桑业的发展。(二)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滞后XX县区桑园面积在2亩以上的农户只有9000户,没有蚕茧深加工企业,生产的原料蚕茧全部靠外地丝绸加工企业调购。20**年XX县区有鲜茧收烘企业11家,但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落后,没有与蚕农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