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9页第二章QCC概论为什么日本产品是品质的代名词,为什么工业老大美国向日本学习品质管理,原因是日本创造了新的品质管理方法——QCC。那么什么是QCC,推行QCC的意义是什么,QCC的分类及推行它产生的效益如何,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本章中探讨。第一节QCC的概念QCC的英文全称是QualityControlCircle,起源并风靡于日本企业,1962年由日本石川馨博士首创。香港、台湾、新加坡称为品管圈,中国大陆称为品质管理小组或QC小组,为了与组织中行政班组相区别,本书称QCC为品管圈。在日本,因最初推行时重点在于品质控制,故称为“QualityControlCircle”,即品质控制圈;现在虽然QCC活动范围已不单限于品质控制,而是包括诸如工作效率、管理水平、采购品质、技术开发、成本控制、工业安全等问题,但在日本仍沿称QCC。QCC在日本、韩国、台湾、香港运用得很好,在东南亚也被广泛应用。东南亚、欧美各地,较普遍的叫法是QualityCircles。所谓QCC是指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体(一般6-10人左右),然后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品管手法(QC777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并通过承认和奖励等方法来维持。它是一种比较活泼的品管形式。QCC给组织内高、中、基层人员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特别是基层人员,QCC能使他们充分表现自己。QCC是目标管理技术、行为科学、激励理论、重点管理技术及问题分析技术的综合体,它不但可以协助解决部门内的重要问题,更可以做到激励士气的效果。QCC活动在组织内不仅用于生产线一线工人、与生产相关的一线技术人员,它也适用于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它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事业单位等组织,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医院、学校、部队、政府机关等。第二节QCC的缘起及历史一.QCC的缘起及日本QCC的历史QCC是由日本科技联盟命名,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首先倡导的,它主要源自美国的SQC及TQC手法及理念。1.品管圈活动的萌芽1950年7月,戴明博士访日时开办“QC8日讲座”,传授控制图及抽样检查的基本概念,致使日本企业界掀起一阵SQC旋风。1954年7月,朱兰博士访日主持“QC”经营讲座,开始推动日本品质管理的发展,各工作现场,积极展开QC检讨会,此为品管圈活动的萌芽期。1956年7月,日本科技联盟利用短波电台开播“品质管理讲座”第2页共9页第1页共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9页3.QCC活动的诞生1962年4月,在日本以现场人员为对象的品质管理杂志《现场与QC》(1973年改为FQC)创刊号问世,当时,日本品管大师石川馨博士在该书发行创刊词中提倡:“以现场领班为中心,组成一个圈,共同学习品管手法,使现场工作成为品质管制的核心。”这样便开始了日本QCC活动。当年5月日本电信电话公社组成一个品管圈,此为日本品管圈之始,也是世界QCC的开始。1963年5月,在日本仙台举行“第一届品管圈大会”;1967年6月,品管圈总部登录之活动圈突破10000个;1977年1月,突破80000个圈;1977年2月,在铃木举办第600届品管圈大会。日本发明品管圈后不久,韩国、台湾也相继开展了这一活动。之后泰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新西兰、土耳其、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度、意大利、英国、法国、墨西哥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QCC活动。虽然各国的叫法有所不同,如:日本叫QCC,中国叫品质管理小组,新加坡、台湾地区叫品管圈,香港地区叫品质圈,还有一些国家叫品质改进小组等,但对于开展这一活动的宗旨和课题内容大致是相同的。日本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这一活动的国家,也是目前按职工总数参与比例最高的国家。日本QCC活动首先是在工业企业开展的,后来活动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如:服务业的QCC活动,起步于1982年,并在1985年11月份的“品质月”活动中,召开了首届服务业QCC大会。从1985年以后,服务业的QCC大会每年召开一次,截止到1994年已召开了十次。虽然服务业的QCC活动比起工业企业起步晚,但发展快,目前日本服务业已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