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能够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指挥计算机工作,来实现自己的创意,达到自己想象的境界,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在这个实践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想象水平、审美水平、逻辑思维水平、以抽象化的形式描述问题的水平、规划水平、创造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动手水平、与别人合作的水平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等等,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迅速普及,人们越来越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信息技术专业成为人们热衷的专业。因为社会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也成了一门急需普及的基础课程,但是很多学生一旦接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就往往会感到入门难,深入学习更难,这无疑给我们提出了急待解决的问题,其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使用很多心理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对信息技术学科感兴趣的原因分析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比较喜欢上的一门课程,这不但在于它的知识性、趣味性,也更是因为它的瞬息万变,即它的时代性。现在学生就是喜欢持续地创新,追求新事物,对一切接触不深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学习信息技术,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创新心理。信息技术学科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并不高,无论是高分还是低分录取的学生,只要认真学习,都会取得一定的成绩,这就为学生成就感的满足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所以,学生都非常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二、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的心理学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其成就动机。要想让学生学习有收获,必须使学生有成功感,即必须激发并维持其成就动机。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个人愿意去做,去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简言之,即为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其主要有三方面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升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自我提升的内驱力是指因自己的胜任水平或工作水平而赢得相对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想获得自己所附属的长者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赏罚分明的欲望。在实际的教学中,也能够观察到成就动机的影响,学生实行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开始,都有着“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等问题。这些好奇心与探究环境的倾向,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持续地取得成功,才能逐步地形成和稳固下来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动机。而自我提升的内驱力则在身边也是屡屡见到。如: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便会得到教师父母的赞扬及同学的羡慕、钦佩,在班级中地位高,因而使其得到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可提升他进一步努力学习的积极性。而真正形成成就动机还在于其对“成功”和“失败”的理解。阿特金森(J.W.Atkinson)认为:个人的成就动机能够分成两类,其一是力求成功的需要;其二是避免失败的需要。对成功和失败的追求将决定个人的行为,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选择容易的任务可使他们避免遭失败,也可能找到借口,从而可避免失败感。相反成功者旨在获得成就,他们最可能选择成功概率约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选择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他们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动机反而下降。其次对于成功失败的归因也将导致学生学习的不同行为。当一个人将成功归因于水平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等外部因素时,则产生的满意感较少。由此可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功。并能充分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三、信息技术课应用心理学的具体措施1、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可从以下八个方面,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和求知欲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理解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