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个案分析:性伤害引发的心理问题李晓凤载《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增刊;刊号:CN42-1555/C;ISSN1008-2999;属于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摘要:本文结合中国文化背景,用国际上惯用的“通用进程模式”展开了心理咨询个案分析,旨在通过一些新方法的运用及本土化的创新中,推动我国心理咨询迈向专业化之路。关键词:性伤害;心理咨询一、个案背景小兰,女,20岁,系武汉某大学外语系三年级学生。小兰8岁丧父,其母守寡至今,是一个十分守旧的传统中国女性。十多年来,母亲在汉口一个街道企业做临时工。依靠其微薄的薪水,她艰难地养育着唯一的精神支柱——宝贝女儿小兰。虽然家中经济十分拮据,但母女俩相处得十分和谐。然而,二个多月前飞来的一场“横祸”打破了母女俩宁静的生活,致使她们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那是三个月前的某个晚上,小兰赴约去英语老师丁某家借书。丁某,男,35岁,未婚,信奉独身主义,住在学校的单身公寓里。小兰原打算借几本英语参考书就回汉口家。然而,丁某借辅导英语为诱饵把小兰留了下来,趁机又强奸了她。当时,小兰吓得大哭并想往外跑。这时丁某威胁说:“穿上你的衣服马上离开,但不能把这件事公布出去。否则,我会诬告说,你是引诱男人的‘狐狸精’,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当晚,小兰在长江大桥上徘徊了几个小时,差点投江自杀。第二天.小兰把被强奸的事告诉了母亲。不幸的是,母亲悲怆地说:“你已是失去贞操的苦命孩子了,我不想指责你什么,但我是一个守旧的母亲,我能给你唯一的出路是乞求丁老师娶你为妻。因为你已经是他的人了!”在母亲的逼婚下,小兰乞求丁某娶她,但丁某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小兰的求婚,并嘲笑她“老土”。为了保全“面子”与女儿的学籍,母亲再一次劝女儿“认命”。从此,小兰不敢将真相告诉任何人,一直忍气吞声,独来独往,并陷入了痛苦不安与深深的罪恶感之中。但是,生活又给她发出了另一个挑战。最近,她偏偏被班上一个个子最高、长相英俊的小D追求。小兰因自己是一个失身女孩而处处躲避他。但她越是躲他,他越是执着地爱慕她。为此她陷入了极度的矛盾之中。为了摆脱困境,经人指点她前来寻求心理咨询。二、个案分析及工作目标从收集与观察的资料来分析,小兰被强奸之前,虽然家境贫寒,但与其母相依为命,在精神上她是快乐的、健康的。但遭遇到强奸后,她在心理上遗留了严重的性伤害体验,并且对她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在人际交往中寻求认同的自闭心理。经历强奸后,小兰最明显的变化是性格日益孤僻,人际交往极度狭小。因为受到性伤害后,她觉得自己已不是一个完整、纯洁的女孩,时时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嘲弄自己。特别是求婚的失败,强化了其“破鞋子”、“没人要”的观念。这种严重的自我否定使她在人际交往中采取了一种自我封闭的方法来防范别人的伤害,以保护其自尊心。二是在恋爱上产生了渴求幸福的恐惧心理。性伤害经历不仅损害了小兰人际交往中的自信心,更摧毁了她在恋爱中的自信心。因为小兰自幼就受到母亲传统的教育与熏陶,尤其女子的贞操在她心目中根深蒂固,再加上对性知识的朦胧无知,使小兰在遭到强奸后有深深自责心理。这种自责加重了她在恋爱中的犹豫逃避和恐惧心理。根据以上分析,我将小兰的问题界定为“性伤害的心理问题”。究其问题的症结来看,主要是从一而终的封建贞操观念所致。从本案还可以看出,这种性伤害给案主带来的心理创伤行为是侵犯性的、非法的。但鉴于案主与其母不愿起诉丁某,我便与案主商讨了她对问题的看法、期望,订定了她愿意处理的问题,达成了以下治疗目标:(1)在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下,帮助案主宣泄性伤害带来的负面情绪;同时,引导她进行自我探索,使其能正确对待人生挫折。(2)帮助案主调整认识结构,改变错误的贞操观念,矫治其不良心理,并使其能够鼓起生活勇气,像其他同龄人一样迎接美好的明天。这是一个心灵美容与重塑的精神工作。(3)力争使案主的母亲接纳“失去贞操”的女儿。从案主的社会支持系统来看,并行者1的母亲对案主心理创伤的修复与态度的改变是不可忽视的,这是整个治疗工作的有力支柱。第二个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