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1引言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必须要牢固。桩基础是建筑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和海洋工程中的主要基础形式之一,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应用。基础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学科。进而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如某些房屋基础由于设计和施工不当出现沉降过大活不均匀沉降,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1.2背景从人类有记载历史以前到19世纪中、末期,主要桩型为木桩。人类最早使用的木桩,主要是凭其四肢和体力攀折大自然中的树木枝干打入土中,后来才逐渐借助于最原始的石器工具砍树伐木打入土中而成桩。桩在中国起源于距今6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考古专家于1973年和1978年相继在长江下游以南浙江省东部余姚市的河姆渡村发觉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出土了占地约4万m2的木桩和木结构遗存。经鉴定,其浅层第二三文化层大约距今6000年,深层第四文化层大约距今7000年。这是太平洋西岸迄今发现的时间最早的一处文化遗址,也是环太平洋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一处文化遗址和木桩遗址。考古研究表明,中国有很多地方存在着先人利用木桩支撑房屋、桥梁、高塔、码头、海塘或城墙的遗址;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一些出土的墓砖、随葬品或古画、古籍等历史文物中领略数千年以前的木桩建筑物的风貌。大约至20世纪20年代或稍晚一些,上海即使是三四层的房屋,对地基的承载力有疑问时也常用木桩,一般都是几米长,不超过15米,其大头直径约300mm,小头直径约50mm。至30年代初,在多层或高层建筑及重型结构物中由于上部荷载的需要和打桩机具的改进,开始采用长达30m的木桩,其直径相应增大。到了19世纪后期,钢、水泥和混凝土相继问世,并且生产了混凝土桩和钢筋混凝土桩。中国随之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和灌注桩,从而出现了木桩、混凝土桩和钢桩三者并举的时期,视工程具体条件分别选用。有的工程,例如著名的杭州钱塘江大桥(建成于1937年),则在一项工程中同时采用了木桩和钢筋混凝土预制桩。从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桩基发展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沉管灌注桩、钻孔灌注桩、人工挖孔桩以及预制桩等成为主要应用的桩型。20世纪20~30年代已出现沉管灌注混凝土桩。上海在30年代修建的一些高层建筑的基础,就曾采用沉管灌注混凝土桩,如Franki桩和Vibro桩。到了50年代开始生产预制钢筋混凝土桩,多为方桩。1979年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的用桩时期。采用桩基础的高层超高层超过了数万栋。如上过海金茂大厦,采用钢管桩基础,公布桩1061根,桩长83米。近年来,出了广泛应用的现场浇注钢筋混凝土桩、工厂化预应力管桩和钢桩以外,一些新理论、新桩型、新工艺、新技术得到了研发和应用,如出现了现场浇注的挤扩支盘灌注桩、DX挤扩桩、工工厂化生产的预应力管桩竹节桩、桩端后注浆技术、大直径筒桩、载体桩、螺旋桩、高压旋喷桩及刚柔复合桩、长短桩组合等桩基新技术。1.3目的及意义桩基工程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港航、市政和地下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桩基础也是我国现阶段广泛使用的主要基础形式之一。合理的是用桩基础既能有效地控制建筑物沉降变形,又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而确保建筑物的长期安全使用。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各种地质条件下地基基础事故层出不穷,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做好桩基基础工程的安全与质量控制。在一般房屋基础工程中,桩基础以承受垂直的轴向荷载为主。桩基通过作用于桩端的端承力和桩侧土层向上的摩阻力来支承上部抗压轴线荷载的能力,称之为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桩基工程的理论研究包括各种类型桩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机理,各种类型桩的沉降计算方法,各种桩基设计的理论等。通过对桩基工程的研究,使桩基根据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不同的荷载特点和不同的施工方法及不同的用途,可以发挥各种不同的用途。通过桩侧表面与桩周土的接触,将荷载传递给桩周土体获得桩侧阻力,同时随着上部荷载的增大痛过桩将荷载传递给深层的桩端岩土层获得桩端阻力,从而根据设计需要安全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