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庸俗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摘要】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大众传媒的商业化趋势逐渐增强,在此过程中很多低俗化的现象随之出现,这极大地影响了广大青少年的行为模式与思想观念。作为青少年思想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应当把握好大众传媒低俗化的情况,主动应对,迎接挑战,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大众传媒低俗化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关键词】新闻庸俗化大众传媒行为模式思想观念我国的大众传媒业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每一领域信息的主要来源。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通过大众传媒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其在娱乐休闲领域所起的作用也是无法替代的。然而,大众传媒不仅具有喜人功效,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①。最为严重的问题便是大众传媒的低俗化。若不及时地施行有效的措施来遏制大众传媒低俗的风气,那么,不良信息与低俗文化就会肆意蔓延,会给青少年的心理、认知、行为及思想带来极大的影响,制约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传媒的低俗化及其主要表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45年11月所发表的《宪章》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大众传媒这一概念,指的是传播组织通过传播媒介将信息传播给那些不确定对象的一种过程。现代传媒主要是由互联网、书籍、杂志、电影、广播、报纸、电视等组成。其优点就在于辐射广、传播快、受众多,具有指引舆论、娱乐大众、传承文化及守望社会等功能。大众传媒不仅能使文化得以传播,还会深刻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具有教化作用。大众传媒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表现出了娱乐化与市场化的趋势,这些趋势使大众传媒出现了低俗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过程中开始抛弃自身所担负着的社会责任,“开始迎合受众中所存在的那些低级趣味的要求、倾向与情绪,也就是一味的迁就受众的低浅层次的感官刺激及审美情趣,过多的重视传播的商业性与功利性。”②商品规律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势必会影响大众传媒,商品主义、消费主义被广泛推崇,以至于大众传媒走上了低俗化的道路。大众传媒低俗化的表现有以几个方面:过度的娱乐化。为提高发行量、点击率及收视率,大众传媒在开拓市场时选择了使用“笑料”的途径,夸张地放大世间百态与人间众相。受此价值观的影响,青年人觉得可以一夜成名,觉得过去那种艰苦努力的优良传统不再有作用。部分媒体仅仅关心娱乐,为营造娱乐的氛围不惜歪曲历史,甚至还会对经典进行“恶搞”,对英雄主义进行嘲讽。很明显,娱乐节目存在过度娱乐化的趋势。严重的虚假化。强调真实是大众传媒的首要准则,只有这样,其才会拥有社会公信度。《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里明确指出应确保新闻的真实性。然而部分媒体,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无视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藐视职业道德,过分地追求娱乐性,有时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还会“制造”新闻。例如,“陕西野生华南虎”事件(2007年)等相关报道都属于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虚假消息。此类投资者和地方行政机构一同制造虚假新闻,明显地反应出大众传媒在谋求经济效应时所表现出的虚假化趋势,这给大众传媒的声誉带来了极坏的影响。大众传媒低俗化带来的不良影响扭曲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青少年有着极强的可塑性,他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尚处于形成阶段,只有在健康、和谐的文化环境中,青少年才能够接受正确的引导,健康的成长;但是那些低俗文化却会改变青少年的价值观,影响他们正确地判断是非,不利于其价值观的健康发展。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当代青少年的信仰危机。学校德育的效果会深受大众传媒低俗化趋势的影响,大众传媒的低俗化会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影响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大众传媒的低俗化可以潜移默化地降低现代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它所指的“大众通俗文化”实际上是对理想主义与意识形态的背叛,其消解了意义与价值,关注的重心是自我和当下。使青少年的审美情趣出现了变化,将那些传统的经典文化束之高阁,降低了他们的阅读与文字的灵敏度,那些被传统视为经典的艺术文学作品被抛在一边,普遍青睐于通俗作品,欣赏影视艺术的活动也出现了卡通化的发展趋势。制约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