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的中国“围城”本文见《金融实务》2011年第3期出版日期2011年03月14日2011年1月初,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和摩根大通(JPMorgan)从中国证监会获得批复,获准在华筹建合资券商袁铭良2011年1月初,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和摩根大通(JPMorgan)从中国证监会获得批复,获准在华筹建合资券商。这是对两大投行多年来积极开拓中国市场的回报。货币宽松下的资本盛宴尽管欧美主要经济体的复苏并不稳固,但在全球货币宽松、中国经济增长及多项破纪录交易的推动下,2010年全球资本市场表现强劲:Dealogic的数据显示,共有1438家公司完成首次公开上市(IPO),融资总额达2802亿美元,是2009年筹资额的一倍有余。中国依然是2010年全球IPO市场的主导力量:ChinaVenture的统计显示,当年中国企业共完成491项IPO,总融资规模达1068.75亿美元,超过了欧洲和美国的融资总和,无论是IPO数量还是融资额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以筹资金额而言,中国占到全球IPO市场的37%。同期,上海、深圳、香港三地证券交易所的IPO融资额超过1200亿美元,几乎是美国各大证交所IPO总额的3倍。其中,中国大陆沪、深交易所的IPO发行总额达721亿美元,首次超过香港和美国。汤森路透(ThomsonReuters)的统计显示,2010年全球并购交易额也创下2008年以来新高,达到24000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22.9%。当年,全球三分之一的并购交易发生在新兴市场,并购额达8063亿美元,较2009年激增76%。港交所:中国的全球市场香港交易所在中国农业银行(“A+H”集资221亿美元)及友邦保险(集资205亿美元)上市的推动下,2010年的IPO融资额达到4450亿港元,继2009年以来连续第二年位列全球之首。近年来,港交所坚持致力于成为“中国的全球市场”,吸引中国以外的公司赴港上市。当年,在香港IPO集资额中,国际公司占到45%:俄罗斯联合铝业、法国化妆品连锁店欧舒丹分别成为俄、法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巴西淡水河谷、英国保诚集团也登陆港交所。2011年,港交所海外公司的开发重点仍集中于能源和资源行业。该行业上市公司市值目前占港交所总市值一成多,未来增长空间可观。俄罗斯投行晋新资本(RenaissanceCapital)CEO斯蒂芬·詹宁斯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香港将得益于新兴市场之间不断增加的资本流动,因为这些资本流动绕过伦敦和纽约等传统金融中心的趋势日益明显。为了协助非洲和俄罗斯企业在香港上市,晋新资本于2010年6月成立香港办事处,接下来准备设立北京办事处。该公司在俄罗斯、独联体国家和非洲南部的资源行业经验丰富。除了大宗IPO发行,离岸人民币业务也成为香港加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突破口:2010年7月,合和公路基建发行了香港首笔人民币企业债券,共发行13.8亿元,票面息率2.98%;同年8月,麦当劳在香港发行2亿元人民币债券,票面息率3%;此项发行标志着跨国公司为中国运营筹资有了新的渠道。此外,长江实业计划分拆旗下部分内地资产,在2011年以人民币计价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形式上市,这可能成为首宗香港的人民币IPO。同样是2010年,中国企业在美国主要证券交易所(纽约证交所、纳斯达克、全美证交所)的IPO数量和融资额均创出了历史新高:45家公司共募集资金38.86亿美元。从行业上看,赴美IPO公司主要集中在TMT(科技、媒体及通信)、教育、医疗健康、新能源、消费品及消费服务等5个行业。外资投行争先进军中国市场Dealogic的统计显示,综合2010年全球股票、债券承销和并购咨询等投行业务而言,摩根大通以53.4亿美元的总收入称冠,美银美林(BankofAmericaMerrillLynch)和高盛(GoldmanSachs)紧随其后。当年,摩根士丹利参与了356项并购交易,涉及金额达5946亿美元,在全球并购排行榜上排名第一;若按并购交易的咨询收入计算,高盛则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对于外资投行而言,进军中国内地市场属于中长期战略性布局,并不能在短期内带来可观利润。不过,外资投行可借助在华的合资平台推动其全球业务发展,从而在中国企业海外IPO和并购业务中获得更大收益。与合资投行相比,中国内地国有证券公司依然在A股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信证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