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问题探究冯彬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是指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的业务互相渗透、交叉,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分营业务的范围。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浪潮的不断高涨,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导趋向。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都实行混业经营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作为为数不多的坚持分业经营的国家之一,同时又面临着加入WTO的现实状况,金融业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应该成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最终选择和历史的必然选择。一、中国金融分业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走过了一个“混—分”的历程。改革开放以后,实行混业经营,银行可以经营信托、证券等业务。自1992年下半年起,社会上出现了房地产热和证券投资热,大量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同业拆借进入了证券市场,扰乱了金融秩序。于是从1993年7月开始大力整顿金融秩序,并在1993年年底,正式提出实行分业经营。1995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立法形式确立了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格局。1997年底,国务院进一步强调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原则。近年来,相继颁布实施的各项金融法规,最终从法律框架上确立了我国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金融发展格局。与之相对应,银行业和证券业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监管主体—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坚持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的原则,对于规范我国的金融秩序,降低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整个金融业持续稳定发展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分业经营的目的是保持稳定和便于控制,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尽管它在防范宏观金融风险;强化金融机构自我风险控制机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制度,增强监管机构对金融风险的监控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形势,分业经营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金融自由化、金融服务多元化对分业经营带来重大影响。国家间开放银行、证券、市场及西方国家的金融混业经营制度,对中国金融业现行的分业经营制度带来强烈冲击。(二)世界金融发展格局的变化直接威胁中国的分业经营制度。银行传统的存贷款间接融资业务比重越来越小,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混业经营证券、保险、信托及衍生金融业务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方向。中国金融业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及早行动,以求在未来开放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三)现行金融分业经营制度不利于金融业的规模经营、国际竞争力提高及传统金融企业向现代金融企业的转变。现行制度对银行业务、证券业务经营的严格区分和限制,抑制了市场资金供给来源,人为地割裂了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融通渠道,不利于资金之间的相互融通。银行、证券、保险的业务品种有限而单调,使行业素质及竞争力不断下降。(四)现行金融分业经营制度不利于金融创新。在分业经营制度下,由于银行参与证券业务受到限制,一些具有转移风险及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无法在市场立足,由此影响到证券机构的市场运作及策略,表现出很强的短期投机性和不稳定性。银行业和证券业都缺乏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五)网络经济不断扩展,使国别概念淡化,具有很强的全球化和超国界性的特点,将会对中国金融经营制度发生强烈的冲击。虽然我国目前仍实行资本项目下的外汇管制,但是网上信息流和贸易流将有效冲破国家壁垒,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不断发展的对金融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将对中国金融现行分业经营制度提出严峻的挑战。二、银证合作的意义银证合作并发展为混业经营是金融业发展的共同规律,由分业到合作再到混业是金融创新、技术创新与规模经济的必然结果。在从分业到混业的的发展历程中,要经历一个从分业到混业的过渡阶段。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历程表明,在过渡阶段积极合作,培养竞争力,达到规模经济,是最终走向混业经营的关键。实现混业经营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要采取渐进式方式来实现。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产权制度改革缺乏突破性进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没有完全摆脱政企不分的状况,不能有效控制银行经营的风险。而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