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考点第一章绪论1.监测: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监视、测定和监控。2.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手段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3.环境监测的过程: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1)环境监测按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①对污染源的监督检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②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及固体废物等)。2.特定目的监测①污染事故监测;②仲裁检测;③考核验证监测;④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2)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或废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1.污染因子的综合效应:①独立作用;②相加作用;③协同作用;④拮抗作用2.环境监测的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方法3.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4.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第三节环境标准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分为五类2.第一类污染物: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3.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物。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制订1.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过程:①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②监测断面布设;③采样点确定;④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考简答题写这四点)2.地表水监测方案制订过程:①明确监测目的;②调查研究;③确定监测对象;④设计监测网点;⑤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频率;⑥选定采样和保存方法选定分析测定技术;⑦提出监测报告的基本要求;⑧制订质量保证程序、措施和方案的实施计划;⑨提出水质监测综合评价报告。(考论述题写这个)3.监测断面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以反映水系未受污染时的背景状态,断面数量根据需要而定;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需设置对照断面。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设置一个对照断面,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排污口上游100-500m处;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需要设置控制断面,主要排污源下游、充分混合的断面下游。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设置多个断面。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确定。4)消减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的断面,设置一个断面。4.采样点的确定1)采样垂线数的确定①水面宽<50m,设一条中泓垂线;②水面宽50-100m,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中泓垂线(两条);③水面宽100-1000m,中泓、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三条);④水面宽>1500m,至少设至5条等距离采样垂线,较宽的河口应酌情增加。2)采样垂线上的采样点数的确定①水深<5m,水面下0.5m设一个点;②水深5-10m,水面下0.5m处、河底以上约0.5m处设一个点(两个);③水深>10m,水面下0.5m处、河底以上约0.5m处,1/2处设一个点(三个)。5.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1)背景断面每年采样1次;2)较大河流、湖泊、水库上的监测断面,每逢单月采样一次,全年6次,采样时间可设在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每期采样2次;3)饮用水源地、各行政区交界断面每月至少采样一次;4)国家监测的监测断面每月至少采样1次。第三节水样采集和保存1.采样容器的选择1)塑料容器常用作测定金属、放射性元素和其他无机物的盛水容器;2)玻璃容器常用作测定有机物和生物类等的盛水容器。2.采样方法1)遇到重要支流的河段,需要采集混合水样或综合水样;2)地表水表层水的采集,通常采集瞬时水样,采用直立式或有机玻璃采样器;3)水流湍急的开阔河段或湖泊(水库),采用急流采样器。3.水样保存方法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能抑制微生物的活动,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