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赏析1《祝福》与《为奴隶的母亲》人物比鲁迅的《祝福》写于1924年,此时的鲁迅看到了辛亥革命以后,被推翻的帝治政权让地主阶级的官僚统治所取代,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封建礼教仍要禁锢、钳制着人们的思想。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写于1930年,是通过对旧社会惨无人道的“典妻”现象的描写,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堕落。两篇文章虽写于不同的年份,却不约而同的选择以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社会的丑恶,从祥林嫂和为奴隶的母亲身上我们看到了她们的异同。相似之处:一、被夫家出卖祥林嫂是真正意义上的被卖。她的第一任丈夫死后,她从婆家逃出来,到鲁四爷家做工。工作逐渐上手被四叔家认可后,一日在去河边淘米之时被婆家劫回,劫回后又被迫改嫁。婆家为了给二儿子娶媳妇,便将祥林嫂“许”给了贺老六。说是“许”,实际上就是“卖”。祥林嫂对于他们来说就剩最后这么点价值了,他们不会放任祥林嫂自己逍遥的活着,他们凭借着祥林嫂嫁入他们家是他家的人这一点,把她当货品一样卖了出去,弥补自己的损失。改嫁后的祥林嫂过了一段不错的生活,后来还有了一个儿子。可是美梦总是短暂的总有醒的时候,没过多久,她的丈夫得“伤寒”死了,还没从二度丧父的悲痛中走出来,她又经历了孩子被浪衔走的丧子之痛。2这样的双重打击任凭再坚强的人也无法接受。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转眼间只剩下她孤身一人了。相比第一次的丧夫,这次的伤来的更重。假若不是婆家硬将她劫回将其改嫁也许祥林嫂的后半生会在鲁镇安安静静地度过,不用再尝天人永隔的痛苦,她的悲苦肯定比第一次丧夫来的更加真切。春宝的娘,她却被自己的丈夫“典出”,这看来是多么得讽刺可笑。这样的“典妻”现象在一夫多妻的旧社会正常不过,子孙满堂是每个男人都期盼的。秀才,他也是个男人,虽然惧妻,可是他仍希望如此的,因此他只典不娶。而站在春宝娘的立场来看,虽然家里穷,丈夫凶狠,可是这个家里有个让她牵肠挂肚的春宝,所以她说:“我实在不愿离开呢!让我饿死在这里罢!”①可是为了儿子、丈夫以及家里的债,为了能让他们活下去,她最终还是去了秀才家。可是到了秀才家真的就像沈媒婆说的那样吗?虽然秀才家有田、有钱、有房,可是这与她这个被“典当”过去的“妻”又有何干。没有一样东西会属于她,也不可能属于她,就连她生下的秋宝也不属于她,只不过可以让她在被典的日子里可以不再饿肚子而以。身体上的创伤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折磨。刚到秀才家的晚上,她就没过上好日子,注释:①《柔石作品集二》P95晚上就听到了大妻的指桑骂槐,与白天的大家闺秀的风范截然不同。从那一刻起,她不但成了秀才家的生育工具,3也成了秀才家的下人。秀才对她的好也都是假的,只是为了达到给他生个儿子的目的。目的一旦达到,便翻脸无情。生下秋宝后,他给了春宝娘一只青玉戒指,当他知道春宝娘将青玉戒指典当给春宝治病后,她就立刻让春宝娘离开:“总是前夫和你儿子好,无论我对你怎么样?本来我很想再留你两年的,现在,你还是明春就走罢!”②丑恶的嘴脸顷刻显露,起初得知春宝娘有孕而读起《诗经》的温情早已当然无存。典妻,对于有钱的大户人家没有办不到的,而对于出典的人家那是身心的摧残。春宝的娘呵祥林嫂的悲剧开端都是从被“出卖”开始的,若非当时旧社会那所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若不是当时的统治让普通的劳苦民众无法生存下去,她们两的悲剧就不会开始。二、无力保护孩子的母亲两位妇女,不可避免的都要充当母亲这个角色。可是那样的年代,她们却没有能力去保护自己的孩子。祥林嫂的孩子被狼衔去了,春宝的娘两次被迫与儿子分离,刚出生的女儿被丈夫亲手杀死。可是这样的悲剧却不是她们自己造成的。祥林嫂的阿毛是被狼衔去了吗?他是被如狼似虎的万恶社会给吞噬了。丈夫死后,她要撑起这个家,她要干活,无力顾及孩子,才让他被狼衔走。而春宝的娘,若不是家里揭注释:②《柔石作品集二》P100不开锅,若不是要传宗接代,她怎会离开她的春宝,又4若非秀才这个唯利是图的家伙,她又怎么会与秋宝分别。在那样一个社会中,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下层劳动人民来说,生存下去就是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