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借景抒情、写景方法要较好地运用借景抒情方法,必须做到如下要求:一、所写景物要与自身情感一致。自然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人的心情、情感是经常变化的。不同的心情,对同一景物的感受也就不同。所以,写景时对景物要有选择,选择能够表现自己心情和情感的景物去写。如心情感伤,你选莺歌燕舞、百花盛开就不恰当;心情激动,你选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更不合适。因而,写景与心情一定要一致,才能做到情景相应,情因景生。以景衬人,以人带景,心情好环境就美丽的,心情不好环境就暗淡的。[示例]“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我的叔叔于勒》前句写了出游时高兴愉快的心情,后句写出了归来时失望沮丧。二、写景要抓住景物特点。自然景物也各有其独特的特征,互不相同,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才能真正的表现出景物的与众不同。写景又是抒情的基础,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先要写好景物。抓住要描写的景物与别的景物不同的独特特点,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去精心描绘,做到景物特点突出,个性鲜明。三、抒情要真挚自然。借景抒情,总是以抒情为宗旨的。无论是寓情于景的间接抒情,还是写景基础上的直接抒情,都要做到感情真挚,不能虚假。虚假的感情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感情真挚的基础上,抒情方式还要自然,要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千万不能牵强附会,或给景物强加上一些生硬的情感,或没有写景基础的空洞抒情,这些都是借景抒情法最忌讳的。描写景物时要注意的几种方法一:五觉法“五觉法”就是通过人的感官(眼、耳、鼻、舌、口、手等)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表达方式(光、声、味、嗅、触等)对物体的多重感知。我们观察景物,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其结果文章犹如一幅静止的并无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能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那麽文章会生动许多。著名作家余光中说:“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写景状物时,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是主要的,如果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如果我们对所需要描写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加以每一种感觉的分解、描摹便会联想得更加丰富多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示例]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涛冲击岩石的声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幕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听潮》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用视觉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样一幅立体的春花图就展现在眼前,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二:分解法写景状物一般要对所写植物、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社区环境作“镜头特写”,特写不能太笼统,要逼真、有层次,这就必须把一个整体的东西分解为右干细部来描写。如《白杨礼赞》,就是把白杨树分解成为“干、枝、叶、皮”来写。分解有序,抓住特征描绘,就把事物描写得形象、具体、可感。无论是描写人物的外貌,还是写动植物形状,迹或是写景,如果想写得逼真、具体,就可利用分解法,使人物特征更加突出,使动物五官肢体活动起来,使景物层次分明,使结构有条理,也就完成了物、意、文的多重转化。[示例]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之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中,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的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青色。这是虽然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白杨礼赞》三:烘托法有时候,描写的对象很单调,不适宜用分解法,可运用联想、打比方多方烘托,突出其特征,表现其神韵。[示例]这可是个好瓜。在青蔓绿叶的掩映下,透露着碧绿的瓜皮,反射着几点柔和的阳光。拔开枝蔓,你看吧,好大的个儿啊!它静静地躺在那儿,仿佛远古留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