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南模式的内涵与启示的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苏南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路子,取得了显著成绩:苏南经济发展持续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苏南有7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前10名;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镇三大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险的覆盖率均达到99%以上,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各地对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公共服务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4.7年,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为100%,广播电视数字化程度达75%,村村开通了公交车;生态环境更加适宜人居,在全国第一批6个生态市中苏南就占有4个,分别是昆山、江阴、常熟、张家港;“和谐苏南”和“平安苏南”建设不断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推动着苏南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阔步前进。在改革开放初期,苏南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拓性探索,被概括为“苏南模式”;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之后,苏南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创新性实践,则被概括为“新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在过去“苏南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一个目标、两手并举、三创精神、四大创新”是其主要内涵和鲜明特色。坚持一个目标:追求共同富裕苏南人民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不断探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新苏南模式”在“苏南模式”的基础上,坚持把富民优先作为发展的第一导向,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注意防止两极分化,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多年来,苏南各地始终致力于率先发展,在率先发展中抓住先机,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在对“苏南模式”的思考中,苏南的决策者们清醒地认识到:百姓不富,第1页共4页GDP数字再高也没有意义。基于这种认识,苏南各地都把富民优先作为发展的第一导向,大力实施以创业富民、产业富民等为主要内容的富民工程。在加快发展中,苏南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注意防止两极分化。各地政府普遍加大了收入分配调节的力度,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构筑低保、养老、医保、征地补偿、动迁补偿等多重保障,实现了社会保障城乡全覆盖,“业有所就、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贫有所济”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近5年来,苏南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比全国高1.7个百分点,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6∶1,城乡差距在全国是较小的。苏南的实践表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公平与效率不是悖论。只要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并在实践中使之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就能兼顾公平与效率。协调好两只手: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合力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地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苏南各地以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回答了这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无形之手与政府的有形之手缺一不可;市场与政府两只手既要强而有力,又要协调一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经过产权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在今天的苏南,政府已经退出直接生产经营领域。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企业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轨道,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在江阴,许多改制后的企业通过上市实现了股权多元化,由过去的政府主导型变成了现在的股权开放型。在常熟,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活力强、后劲足、潜力大的经济增长点。在昆山,通过市场化运作,森林公园、新体育中心、污水处理厂等重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取得了成功。可以说,苏南地区现在的市场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发挥政府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苏南各地政府致力于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抓住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第2页共4页的机会,积极开拓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路径;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致力于构建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在城乡的全覆盖;面对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