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设计原则康复中心整体空间设计原则整体设计原则康复中心建筑设计应首先满足其功能需求,不能一味求大求全。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要结合选址周围的市政配套、自然人文等条件,立足功能需求,合理控制规模大小,统筹设备设施并遵循以下原则:*合理分配普通医疗和康复医疗功能空间资源与医患配置比例,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以及相互促进发展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适应地方经济状况和康复人员生活需求,康复中心的选址、拟建规模、远期规划均应结合实际,各个功能区块的组成和比例也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并具有一定的变通性,以便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调整。*以人为本,医患并重,注重对活动在医疗空间内的所有人特别是康复人群提供全方位关怀,营造卫生、安全、经济、高效的室内外环境康复中心应从残疾人的特定康复需求及各场所开展康复业务的需要出发,发展残疾人所必需的综合医疗和全面康复服务。应明确医疗区的功能分区,细化各个医疗流程,合理组织医疗康复空间,使得医疗区医患分流、洁污分流,为患者创造安全便捷的就医环境,为其中的医护人员创造高效舒适的内部工作环境,满足现代化康复中心低能耗高效率的要求。*对康复医疗的功能和工艺流程设计进一步优化,加强设计的通用性和可持续性在功能分区合理、设备设施先进的前提下对建筑单体进行科学化、智能化设计。充分吸收国内外康复设施建筑设计的先进理念,适应当地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实现设计的可行性。比如采用先进的医院街设计来整合门诊医技科室、各单体采用分体结构来适应不同需求,利用智能化网络来适应新的管理模式,为康复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打下坚实的硬件基础。内部功能分区设计康复中心的功能分区主要包括康复医疗区、培训科研区、办公与后勤保障区,还可根据自身发展和立项情况设立居住生活区和预留发展区。医疗康复区位于园区主体,居中心位置,且临近主要交通要道,其他功能沿周边布置,同时应充分预留发展用地。*康复医疗区医疗区包括门急诊、住院、医技、康复等四部分,是康复中心的主要功能区。因为康复中心并不是大型综合医院,所以普通医疗部分只占很小比例。医疗康复区应设置在用地规整、地势平坦、采光充足、景观较好的部位,同时要设置在用地与城市主干道临近处,这样交通便利、目标性强。其中如果设置感染医疗区,其传染病门诊和病房应设置在单独区域,位于用地范围的下风方向,并与医疗区和生活区留有一定间距。医技楼应位于中心地位;各建筑物中间保持的距离要适当,既便于联系又要避免干扰。康复训练用房应根据使用人员频率设置,多建设在临近病房楼的一旁。特殊功能和使用要求的康复用房应尽量单独设置。医疗区各医疗功能部分之间的交通流线复杂,一般包括四种类型的流线形式。第一类为外来人流,包括患者、陪同家属、探视者;第二类为工作人流,包括医生、技师、护士、职工;第三类为物品流线,包括药剂、器械、食物、资料;第四类为污物流线,包括垃圾、污水等。各类型流线应防止交叉,减少和杜绝院内感染,使医院内形成有秩序的动态环境,组合好各建筑空间,使各部门之间无穿越交通,采用信息诱导图标,引导医院内部流线。一般医生和患者,住院和门诊患者,成人和儿童患者,食品和药品供应路线均应分设,污物路线要隐蔽,各活动路线不应交叉。*培训科研区培训科研区担负着康复中心的重要宣传培训科研职能,包括对康复技术人才进行系统培养、对社区康复服务进行对口专业性指导,以及开展康复信息咨询、康复知识宣传、康复理论研究等。培训科研区包括教育培训部和科研部。教育培训部包括康复技术人才培育和残疾人职业培训。教育培训部门包括教学用房、图书资料用房、办公用房和学员生活用房等。教学用房分为普通教室及康复培训专项教室。科研交流用房包括科研中心和交流中心。科研中心根据科研需求及主要研究方向设生物制药研发部、辅具研发部、电子耳蜗研发部、残疾人用品高新技术研发部、理论研究部等研究部门等内容。交流中心作为对外交流的窗口,承担着会议、交流、接待等内容,根据使用要求,分设会议中心、接待中心两部分。设交流报告厅用房、招待用房、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