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滑轮组机械效率》说课稿范文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9.6《测滑轮组机械效率》。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我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谈我对教材的认识(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八年级物理(北师大版)第九章《机械和功》当中的第六节,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功率,机械效率的内容学习。本节内容是在此根底上的进一步延伸。对于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材以实验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动手、动脑,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严密、合理,即科学性,突出学生理论才能的培养。(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效率和滑轮组的认识;(2)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3)理解与机械效率有关的因素。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与实验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才能;(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3)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才能。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三)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滑轮组的绕线组装。教学难点: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知识才能方面:学生经过对简单机械和机械效率的学习,并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体会到“效率”的问题,为这节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理解奠定了一定的根底,但是抽象思维的才能还有所欠缺,实验设计才能和分析归纳才能有待进步,这就需要老师加以准确的引导。心理方面:学生思维较活泼,承受新事物的才能较强,缺乏理性思维才能。活泼好动,对实验较感兴趣,很想自行探究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因此老师要加以引导,并组织学生团结协作完成实验探究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我根据对教材、教参及课标的理解,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出发点,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互相合作交流得出如何进步机械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才能,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3)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优化课堂教学,进步课课堂效率。(一)在“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我对实验进展了改良,改良后的实验更方便、直观、灵敏,易于学生承受和操作。改良原因:1.用刻度尺测量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挪动的间隔s时准确度差。因为钩码的位置与弹簧测力计的位置在竖直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实验时不能同时测出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初位置。按原装置操作,必需测量了钩码的初位置以后,要挪动刻度尺去测量弹簧测力计的初位置,这时,钩码的初位置可能发生了变化,因为弹簧测力计是用手提着,没有固定不动的,造成测量弹簧测力计的初位置时准确度差。同样,钩码提升一定高度以后,再次测量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末位置也会出现类似的误差。2.效果不明显。用刻度尺测量出四个数值后,需要进展运算才能得出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挪动的间隔s,即h=h2-h1,s=s2-s1。显然,实际实验时有局部学生测量出四个数值后,不会进展数学运算得出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挪动的间隔s。3.操作不方便。实验时,要匀速向上拉弹簧测力计,实际操作时很难控制匀速向上拉,再加上做多段绳子承当物重的时候,多数学生就会站在凳子上或桌子上拉,还要一手拉弹簧测力计,一手用刻度尺测量。浪费了大量实验时间,造成学生分组实验时间过长。(二)导入新课:1.使用滑轮组提起20牛的重物,使它上升0.4米,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8牛,拉力的作用点上升了1.2米,拉力对滑轮所做的功为焦,这个功叫功。滑轮克制物体重力所做的功为焦,这个功叫功。它的机械效率是。(三)师生交流:1.实验目的: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2.实验原理:3.需要测量的物理量;4.实验器材:1个定滑轮和1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2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重物(或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铁夹,细绳。5.制定方案与实验设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