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一概述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其肿瘤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而浆细胞是B淋巴细胞发育到最终功能阶段的细胞。因此多发性骨髓瘤可以归到B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范围。目前WHO将其归为B细胞淋巴瘤的一种,称为浆细胞骨髓瘤/浆细胞瘤。其特征为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M蛋白)过度生成,极少数患者可以是不产生M蛋白的未分泌型MM。多发性骨髓瘤常伴有多发性溶骨性损害、高钙血症、贫血、肾脏损害。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的生成受抑,因此容易出现各种细菌性感染。发病率估计为2~3/10万,男女比例为1.6:1,大多患者年龄>40岁。二分期分期Durie和ISS国际预后修订的R-ISS国际预后分期标准Salmon分期标分期标准(2015年)准(2005年)(1975年)Ⅰ符合下述4项:血清β2微球符合ISS分期Ⅰ的标准;蛋白<⑴血红蛋白>3.5mg/L和乳酸脱氢酶正常;100g/L白蛋白和iFISH检查正常(需符合3条)⑵血清钙正常≥35g/L⑶无骨质破坏⑷M蛋白水平IgG<50g/LIgA<30g/L尿轻链<4g/24hⅡ既不符合Ⅰ期1期和3期之间介于R-ISS的Ⅰ和Ⅲ期之间又不符合Ⅲ期Ⅲ符合下述一项血清β2微球符合ISS分期Ⅲ的标准;或一项以上:蛋白⑴血红蛋白<≥5.5mg/L85g/L⑵高钙血症⑶进展性溶骨病变⑷M蛋白水平:IgG>70g/LIgA>50g/L尿轻链>12g/24h或合并乳酸脱氢酶增高;或合并iFISH检查异常显示为高危,即染色体17p13缺失,和/或t(4;14)和/或t(14;16)(需符合2条)亚组A组肾功能正常(血肌酐<R-ISS:修订的国际预后分期;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指标准2.0mg/dL)用CD138(一种骨髓瘤细胞阳性表达的标志)磁珠筛选后的中期FISH,筛选后的FISH较普通FISH检测的阳性率高。B组肾功能不正常(血肌酐≥2.0mg/dL)三病因多发性骨髓瘤确切病因仍不清楚,电离辐射或接触化学毒物、慢性抗原刺激、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和病毒(人类跑疱疹病毒8型,HHV-8)感染等均可能与发病有关,但缺乏足够的证据。四临床表现多发性骨髓瘤起病徐缓,早期无明显症状,容易被误诊。MM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有贫血、骨痛、肾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经症状、高钙血症、淀粉样变等。1.骨痛、骨骼变形和病理骨折骨髓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活性因子而激活破骨细胞,使骨质溶解、破坏,骨骼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腰骶、胸骨、肋骨疼痛。由于瘤细胞对骨质破坏,引起病理性骨折,可多处骨折同时存在。2.贫血和出血贫血较常见,为首发症状,早期贫血轻,后期贫血严重。晚期可出现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症状。皮肤黏膜出血较多见,严重者可见内脏及颅内出血。3.肝、脾、淋巴结和肾脏病变肝、脾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骨髓瘤肾。器官肿大或者异常肿物需要考虑髓外浆细胞瘤或者淀粉样变。4.神经系统症状神经系统髓外浆细胞瘤可出现肢体瘫痪、嗜睡、昏迷、复视、失明、视力减退。5.多发性骨髓瘤多见细菌感染亦可见真菌、病毒感染,最常见为细菌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病毒性带状庖疹也容易发生,尤其是治疗后免疫低下的患者。6.肾功能损害50%~70%患者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高磷酸血症、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形成尿酸结石。7.高黏滞综合征可发生头晕、眼花、视力障碍,并可突发晕厥、意识障碍。8.淀粉样变常发生于舌、皮肤、心脏、胃肠道等部位。9.包块或浆细胞瘤有的患者可以出现包块,包块直径几厘米至几十厘米不等,可以是骨性包块或软组织包块,这些包块病理检查多为浆细胞瘤。一般认为合并软组织包块或浆细胞瘤的患者预后不良,生存期短。10.血栓或梗塞患者可出现血液透析造瘘管梗塞、深静脉血栓或心肌梗塞等表现,发生的原因与肿瘤患者易栓及高黏滞综合征等因素有关。五检查1.生化常规检查血清异常球蛋白增多,而白蛋白正常或减少。尿凝溶蛋白(又称尿本周氏蛋白)半数阳性。在患者的蛋白电泳或M蛋白鉴定结果中会出现特征性的高尖的“M峰”或“M蛋白”。故常规生化检查中,若球蛋白总量增多或蛋白电泳中出现异常高尖的“M峰”,应到血液科就诊,除外骨髓瘤的诊断。2.血常规检查贫血多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血小板正常或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