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的张数》微教案教材来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课题:《邮票的张数》课时:1课时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设计者:学习内容:教材第69页【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能用字母表示。2、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2X±X=3),了解方程的作用。3、了解等式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家人交流姐弟二人集邮的情况的情境图,并提供了三个数学信息和一个问题,以引导学生根据有关信息解决问题。然后,选用两个信息“姐姐邮票的张数是弟弟的3倍”和“我和姐姐一共180张邮票”,来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出“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的等量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学情分析】《邮票的张数》是学生认识方程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课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只是能列方程解含有一个未知数的问题,当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时,就会引起学生的疑问而束手无策。因此,教学时必须充分利用情境图,引导学生根据有关信息来分析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同时,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必须引导先设一个未知数,再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再进行解方程的指导。另外,获得具体问题的解后,还要引导学生用“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考察问题的解是否符合实际,让学生体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策略。【学习目标】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张数问题,学会解形如“aⅹ±ⅹ=b”这样的方程,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2、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的相等关系,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体验探究活动是获取新知与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形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重点】学会解答形如ax±x=b这样的方程,理解方程的意义。【学习难点】学会发现数学信息间的关系,能借助数学信息画图找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都有哪些爱好,能和老师交流一下吗?(师生交流)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对姐弟,他们都是集邮爱好者。瞧,姐弟俩正在与妈妈分享集邮成果呢。(课件出示情境图)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到数学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1、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师: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通过观察这幅图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弟弟和姐姐各有多少张邮票)2、画出示意图理解题意,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①引导学生画出示意图。②交流找出的等量关系。师:从示意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量关系?学生观察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汇报:姐姐的邮票张数+弟弟的邮票张数=180张姐姐的邮票张数=弟弟的邮票张数×3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根据情境图准确地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并找出等量关系,能解释姐姐和弟弟邮票张数之间的关系,明确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同时为列方程解决问题做好了铺垫。3、列方程解决问题,体会方程的解法。师:请大家列方程解答,想一想,设哪个量为x好呢?(学生列方程,教师巡视指导)师:这个方程与我们以前学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你打算怎么做?把你的想法与大家交流一下。(教师选择一种解法与全班交流)方法一:[提出注意事项:①单位名称师:这里的135后面有没有单位?生:没有。师: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设X的时候就已经设了单位了,所以在最后的结果的时候就不需要再带单位了。②检验方程师:解完方程之后,我们怎么判断我们算得对不对呢?这就需要我们多做一步,叫做方程的检验。所以,养成好习惯,把你计算出来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到方程中去检验一次。(口头检验)]方法二:4、比较两种设未知数的方式,总结出怎样设未知数更好解方程。师:比较一下这两个方程,觉得哪一个方程更简单?生:第一个。因为都是整数,更好计算。师:所以,以后我们在遇到这种类似的问题的时候,一般设1分的量为X,方便我们来解方程。三、小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A:弄清题意,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B:设未知数,列方程C:解方程D: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