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选择题题组专练(二)1.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中说:“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家就像一个放大了的家庭,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这反映了()A.国家动荡不安B.中央集权逐渐削弱C.分封制的致命弱点D.王室衰微诸侯崛起2.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位卑权重”。这种做法()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3.中国古代统治者宣扬“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汉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渐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这表明()A.儒学正统坚不可摧B.政治与伦理相结合C.君主皆为道德楷模D.宗法制度得以延续4.有学者认为:“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的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他们全部的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的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的重新回归。”从中可知()A.理学不利于约束道德人心B.清代儒学回归孔孟本原C.理学失去了传统主流地位D.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5.下图是中国近代不同时段机器设备进口年平均值的变化情况。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B.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C.近代民族工业迅速发展D.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6.抗日战争爆发后,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大量内迁。下表所示是截至1939年沦陷区企业内迁的情况,对其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钢铁厂纺织厂机械厂食品厂电器厂化学厂文教用品厂其他1家92家168家22家28家54家31家14家A.内迁企业类型存在不平衡性B.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为西南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D.中国工业基础仍旧非常薄弱7.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中规定,新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将采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此政策的提出是针对()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个体经济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8.公元前462年,罗马平民保民官提出编纂成文法,却遭到贵族反对。由于平民持续不断斗争,公元前454年政府派考察团去希腊考察立法。参考两年的考察情况,罗马组建十人委员会编纂出有十表的铜表法。由于平民仍不满意,第二年在十表以外又制定了两表,作为对前者的补充。《十二铜表法》的由来,表明当时()A.罗马人重视运用法律和借鉴外部文明调整社会矛盾B.罗马法以希腊法律精神为标准而获得迅速发展C.罗马社会在学习希腊民主制度基础上完善了成文法D.罗马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已经变得日趋尖锐9.马克垚主编的《世界文明史》认为: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据此,以下对文艺复兴影响的理解错误的是()A.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潜能B.最大贡献是推动人文主义达到顶峰C.开启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D.冲击了宗教神权对个性发展的束缚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他们虽然有过变革社会的方案,但并不期望和打算通过无产者的起义来实现社会变革。实际上,他们几乎没考虑过自己精心制作的蓝图如何才能付诸实践。”材料说明空想社会主义者()A.不主张社会进行变革B.没有认识到阶级对立C.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动力D.仍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11.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在1990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苏联民众对此的反应却是敌对的、冷淡的。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对此评述理解正确的是()A.苏联解体主要缘于西方和平演变B.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C.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D.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12.“这个世界和它的所有美好事物看来是由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人有知识和能力去统治它和管理它……在现实生活与来世生活中,他事实上在任何时候都拥有快乐与幸福。”这段话的主旨是宣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