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试题题组专练(三)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现代性代表着事物唯一的最后状态,即在一些西方社会中所看到的那种‘事物状态’,是每个人都应模仿的,这样就能获得最大的成功。”——引自[美]塞缪尔·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材料二以上观点是西方学者对“现代性(即现代化)”的经典性定义。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即“靠持续的、理性的、资本主义方式的企业活动来追求利润并且是不断再生的利润”。他还认为,“理性”或“理性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的“独特性”,是现代西方文化所特有的现象,在西方以外的“其他地方还从未有过”。因此,宗奉韦伯理论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家认定,西方以外的其他地方如果要搞现代化,就只能效仿“西方模式”。换言之,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是普遍适用的。——引自何顺果著《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北京大学出版社)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自拟论题,简要评价材料中的观点。(12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5—1967年世界大事年表1945年旧金山会议上建立联合国1947年国务卿马歇尔宣布美国对欧洲重建予以援助的计划;中国内战1948—1949年美国在苏联封锁西柏林期间对该城市空运给养1949年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1949年美国和西欧建立北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1953年朝鲜战争显示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新政策;中国参战1953年斯大林之死开启苏联和东欧历史的新时代;中国的工业建设1956年波兰和匈牙利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起义并以失败告终1957年六个西欧国家建立新的贸易共同市场1957年“大跃进”;其后中国发生大饥荒1958年法国建立第五共和国,戴高乐任总统1962年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战争结束;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1966—1967年“文化大革命”在全中国范围内导致混乱——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对上述世界大事件进行探讨。(说明:可以任意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加以阐述;也可以对上述世界大事件提出评价、修改、补充或否定意见;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分)答案精解精析1.答案答题思路:(1)材料中的观点现代化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和西方特有的“理性文化”。西方社会现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状态。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是普遍适用的。(2)答题步骤①解释“现代化”的含义。现代化的核心(包括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化。②列举事实说明材料中的观点遇到了严重挑战。二战后日本的崛起;东亚“四小龙”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瞩目成就;等等。③深入分析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儒家文化在东亚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儒家文化在东亚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东亚在现代化事业中创造了高于西方的发展速度,这说明儒家文化肯定包含着有利于现代化的因素。因此,就不能说儒家文化或者传统文化与所谓的“现代化”是根本对立的,也就否定了西方“现代化”的“独特性”。这说明现代化道路是多样的,并非只有西方一种模式。④比较西欧最早启动现代化而东方文明古国向工业文明过渡较晚的原因。从两者封建化的时间、成熟稳定程度、旧制度瓦解的彻底性和新制度建立的困难程度等方面说明:西方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现代化;东方国家在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深厚积淀,决定了其迈向现代化的蹒跚步履。⑤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论题——“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实现现代化没有固定的‘模式’”。评分细则(本题满分12分)本题采用分层次评分方法,分三等:一等9~12分,二等5~8分,三等0~4分。一等标准①论题体现观点准确,2分。②解释现代化核心内容要点全面准确,2分。③列举史实正确,2分。④能够分析发掘出史实中隐含的信息(原因、影响、联系等),3分。⑤比较东西方现代化角度多元、准确,逻辑清晰,3分。二等标准①标题不准确精炼,1分。②现代化理解片面有误,1分。③史实缺乏针对性且有误,1分。④分析发掘的隐含信息思路不清楚,1~2分。⑤论证逻辑性不严密,1~2分。三等标准:0~4分(略)。解析通过归纳材料,可总结出材料观点,然后结合相关史实,自拟论题,评价材料观点即可。2.答案示例1论题:朝鲜战争使冷战扩大到亚洲。阐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