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练二综合探究(2)1.[2018·河南洛阳高三二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中国的海外贸易分为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两种。明初,朝贡贸易被作为朝廷怀柔海外藩属国的重要手段,政治色彩浓厚而经济功能较弱。由于不堪重负,明中叶以后对朝贡贸易有诸多限制。民间海外贸易早在宋代和元代就有较大发展,但明初朝廷为了集中精力对付来自蒙古人等北方势力的侵袭,消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民间海外贸易受到严禁。尽管如此,海上走私仍屡禁不绝。明中叶以后,民间贸易因政策放宽而得到发展,主要贸易对象从亚洲其它地区变为欧洲。明清海外贸易政策时紧时松,政策放宽时海外贸易就得到较大发展,贸易网络不断扩大。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摘编自王信《明清外贸顺差、白银流入及对经济的影响》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远洋贸易的大发展。西欧民族国家实行重商主义政策,政府直接干预经济,鼓励扩展国际贸易。为了更便利地筹措海外贸易资金和降低投资风险,一些国家建立国家银行,政府充当担保人;受政府扶持和保护的民间合股公司也应运而生。在对东方进行商业垄断贸易和殖民扩张中,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欧诸国在亚洲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从本国政府那里获得贸易独占权而且拥有军队,对殖民地进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这一切,对各国资本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但似乎并没有改变欧洲对亚洲贸易的不利地位。16至18世纪时,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欧洲直到18世纪末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了与亚洲贸易中的这一问题。——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时期中西方海外贸易的异同,并说明其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1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地位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简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历史影响。(9分)2.[2018·广州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乡约是中国民间社会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依靠习惯和道德力量发挥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北宋儒家“关中学派”代表吕大钧兄弟受《周礼》《礼记》的影响,订立《吕民乡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乡约乡规,其主要内容有四大项:一是德业相劝,即互勉于修身齐家之事;二是过失相规,如戒烟酒,戒赌博,戒斗殴等;三是礼俗相交,即乡党之间要有长幼之序,相亲相敬之礼;四是患难相恤,包括防盗、防灾、防疫、恤贫、恤孤等。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为更为具体的条款,以约束和规范乡民的个人行为。有学者认为,《吕氏乡约》“于君政官治之外别立乡人自治之团体,尤为空前之创制”。——摘编自党晓虹《中国传统乡规民约研究》等材料二1930年前后,部分知识分子主张用改良主义方法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其中梁漱溟的影响较大。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认为,中国问题的症结在于“文化失调”:中国本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不同于西方的“个人本位,阶级对立”;自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后,中国旧的社会构造被破坏,但并没有走上西方社会的道路。因此,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是将“中国固有精神与西洋文化的长处二者为具体事实的沟通调和”,而这一“沟通调和”点,就是建立乡村政权机关与教育机关合而为一的“乡农学校”。“乡农学校”以《吕氏乡约》为仿效目标,“以古人乡约之意来组织乡村”,使学长居于父老、师长的地位,把社会的政治法律问题放在道德教育的范围之内,同时吸收西方团体组织的方式,形成社会新组织。——摘编自戴逸《中国近代史通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吕氏乡约》与《乡村建设理论》关于乡村治理认识的异同之处。(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吕氏乡约》与《乡村建设理论》关于乡村治理认识的局限性。(10分)3.[2018·云南省西南名校联盟高考适应性月考(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造成了很多小生产者破产和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