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情况报告附件2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情况报告一、西湖国家湿地公园基本概况云南洱源西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以下简称西湖湿地公园或西湖湿地)位于苍山十九峰之一的云弄峰北麓右所镇境内,地处洱海源头,是洱源水源的重要源头,属澜沧江水系。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004~100456,北纬255943~26210之间,总面积1354.07hm,湖面海拔1967.8m,平均水深1.8m,最深达8.3m,是一断陷湖泊。湖心有大岛6个,零星岛屿88个(常年水位),其生态系统多样性极为独特,形成了森林—灌丛—农田—湖滨—沼泽—湖泊—岛屿—村庄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交叉重叠的多样性特征,具有典型的湖盆—湖滨—面山结构,包含了区域内景观多样性的所有范畴,构成了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烟渚渔村、岛屿水乡、地热温泉的特色景观构架,在我国较具代表性。洱海13%的地表水来自西湖,西湖不仅是洱海的重要水源,而且与东湖隔河(弥苴河)相望的特殊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水网形状及其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恰似洱海“双肾”,在洱海保护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西湖湿地生态系统中形成的泥炭沼泽,埋藏于水下约2m处,2°′″°′″°′″°′″第1页共6页-12会议制度》和《XX县区湿地保护管理定期巡回联合执法制度》。二是加大湿地执法力度。为促进西湖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了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中心,建成了两处管护站点共161m,聘用了西湖湿地管护员5名,购置了湿地执法快艇和巡护小木船,加强日常巡护执法工作。此外,结合西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立了西湖湿地执法工作组,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同,由当地人民政府牵头,县湿地管理局、县环保局、县旅游局、县农业局、县公检法等部门参加,联合组成工作班子,经过维期四个月的联合执法,严励查处了围湖造田、围塘养鱼、非法回填宅基地、违规建筑、采用非法措施捕鱼等各种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恢复了湿地面积,有效保护了西湖湿地资源,维护湿地治安,提高了社区群众知法、守法的意识。2.实施完成了紫水鸡栖息地保护建设项目项目区位于西湖重点保育区紫水鸡栖息地,主要目标是加强对紫水鸡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管理。项目共投资200万元,补种挺水、浮水、沉水植物50亩,种植护岸植物1600株;投放鱼苗500公斤,完成有害物种清理30亩,聘请了两名管护员;建成西湖湿地公园标志碑一座,紫水鸡保育区边界界桩及围栏设施1500米,巡护栈道和门栏500m,巡护监测用房兼管护点1个40m,鸟类监测屋1个60m,同时配置一套科鸟类科研监测设备。通过项目的实施,按照紫水鸡的生活习性改善了栖息地的生境条件,为紫水鸡提供了很好的活动觅食、繁殖和隐蔽的栖息环境,加强了对紫水鸡及栖息地的保护、监测和管理。2222-41.湖滨及汇水面山植被保护恢复在湖滨带保护上,一是加强了对湖滨芦苇、茭草、柳树等天然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尽量利用和发挥自然湿地过程的作用,提倡非干扰因开素和自然状态的植被重建过程,并选用本地种,采用人工促进措施构建湖滨带生物群落,形成湖滨带水陆生态交错的自然环境;二是对非法占用湖滨带和破坏湖滨沼泽的旅游服务设施进行了搬迁和拆除,主要涉及西湖旅游公司的湖滨旅游栈道以及湖滨村社居民的一些违法构筑物,恢复了湖岸自第2页共6页然状态。加强汇水面山植被保护与恢复。一是实施面山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的力度,改造林分质量。二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共退出面山坡耕地300多亩,根据退耕地立地条件,种植了核桃、梅子等经济林木及云南松、车桑子等乔灌木树种。因面山岩石裸露,土层脊薄,土壤持水性能差,恢复植被非常不易,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与五年前相比,面山植被覆盖率有明显的提高,改善了面山水源涵养、防止水土流失和维护西湖生态系统的功能,同时也提升了景观功能。2.清退渔塘和网箱养鱼在湿地公园开展建设早期,通过政府说服动员并给予适当补偿,全面实施了退塘还湖工程,共清退湖周浅滩渔塘1200多亩;取缔了湖面所有的网箱养鱼设施,恢复了湖面面积和湿地自然景观,减少了水产养殖的污染。3.实施完成西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建成了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