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名著—《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薛王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全书规模宏大,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前80回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金陵十二钗正册1、林黛玉2、薛宝钗3、贾元春4、贾迎春5、贾探春6、贾惜春7、王熙凤8、史湘云9、秦可卿10、妙玉11、巧姐12、李纨金陵十二钗副册1、香菱2、薛宝琴3、尤二姐4、尤三姐5、邢岫烟6、李纹7、李绮8、夏金桂9、秋桐10、小红11、龄官12、娇杏香菱学诗曹雪芹《红楼梦》《红楼梦·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金陵十二钗》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首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写的是莲根荷花同长在一根茎上,一样芳香。荷花也称莲花,这里暗示香菱原名英莲。“自从两地生孤木”的“两地生孤木”寓一个“桂”字,点出夏金桂的名字。最后一句“致使香魂返故乡”指的是死亡,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香菱身世香菱身世香菱,本名甄英莲(谐音:真应怜),三岁时被拐受薛蟠正妻夏金桂折磨,被改名为秋菱被薛蟠强买为妾后,被改名为香菱和本文相关联的故事情节:香菱被人贩子卖与呆霸王薛蟠为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国府的梨香院。平日里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学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是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的很,于是去找黛玉。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仄(zè)声应瑒(yáng)庾(yú)信蘅(héng)芜苑三昧(mèi)暧暧(ài)请柬(jiăn)胡诌(zhōu)颦(pín)嘟哝(nóng)姊(zĭ)妹怔怔(zhèng)暖香坞(wù)画缯(zēng)鳏鳏(guān)注音浏览课文,概括香菱学诗的四个过程。香菱学诗三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香菱学诗过程拜师初作再作三作黛玉教诗结构,立意,“不以辞害意”,先读王维五言律,再读杜甫七言律,再次李白七言绝句“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不要受缚,放胆去作“过于穿凿,还得另作”(宝钗:不像吟月——不扣题)呆疯魔苦志学诗,精血诚聚侧面烘托(宝钗)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宝钗: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仙了……可真是诗魔了。宝钗:这个人定要疯了!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宝玉: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作用:侧面烘托,进一步突出香菱学诗的投入与专注,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生动,更具体感人。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有良好的资质和领悟力。态度:乐学、善学、苦学(态度决定一切)得名师(黛玉)教好的指点大观园优雅美好(环境造就人)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学有所得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启示?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而言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像。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要重诵读,理解、感悟、多积累。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要做学习的有心人,提高学习效率。学过本文以后,你觉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借鉴?“香菱学诗”的启示•香菱学诗反映出的正确的学习态度•乐学:一个诗性女儿对诗性情怀和诗性人格、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