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煤矿顶板事故的措施欧东林(四川省威远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摘要:此调研从威远县煤矿顶板事故易发、多发原因入手,针对煤矿顶板事故存在的主要问题(管理问题),就加强煤矿顶板的技术措施、具体办法和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究,预防顶板事故。关键词:煤矿顶板管理措施威远县境内的煤矿大多开采的是近水平极薄煤层,虽然煤层薄且赋存条件差,但煤质高,是我县不可多得的冶金炼焦用煤和工业用煤,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煤矿顶板事故多发,其引发的经济损失、社会矛盾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煤矿企业安全发展的突出矛盾。因此,煤矿怎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顶板事故是煤矿企业和安全监督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煤矿基本情况及顶板事故发展态势2011年底,威远县保留煤矿48个(生产矿井15个,建设矿井33个),煤矿数量占全市总数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县域内的偏远山区(涉及9个镇),煤层厚度约为30-80cm,3-5度倾斜(近水平煤层),各煤矿年产能在6到15万吨左右。目前,全县煤矿基本实现金属支护,28个煤矿实现截煤机采煤,已建成瓦斯抽采系统矿井9个,瓦斯治理示范工程建设矿井8个,安全高效达标矿井3个,质量标准化达标矿井25个,投入建设、隐患整治资金11246万元,核定年生产能力296万吨。2009年以来,威远县煤矿顶板(死亡)事故总数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在煤矿事故中所占比列仍高居不下。2009年发生事故17起,死亡18人,其中顶板事故发生14起,死亡15人,分别占全年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82.4%和83.3%;2010年发生事故17起,死亡26人,其中顶板事故11起,死亡11人,分别占全年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64.7%和42.3%;2011年,全县煤矿发生事故8起,死亡8人,虽然较之前两年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有明显下降,是威远县煤矿安全历史上事故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少的一年,但是,顶板事故却越发突出,8起事故中顶板事故就发生7起,死亡7人,分别占全县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87.5%和87.5%。上述统计显示,威远县煤矿顶板(死亡)事故在近3年中共发生事故32起,死亡33人,分别占全县煤矿(死亡)事故和死亡人数总量的76.2%和63.5%,是煤矿各类事故之首,成为了威远县煤矿事故的“重灾区”。二、常见顶板事故发生原因煤矿顶板事故是矿井生产、建设过程中的多发性事故。这类事故的后果往往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造成这类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回采工作面顶板事故发生的原因。一是对采煤工作面的顶底板情况及其活动规律了解不清;二是缺乏针对性防治措施;三是顶板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按照顶板管理制度进行“敲邦问顶”。实践证明,顶板事故的发生基本上是有规律的,只要能用正确的理论和手段实现对顶底板的监测,掌握其活动规律,把顶板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顶板事故是可以预防的。因此深入总结和分析常见顶板事故原因和条件,加强顶板管理,杜绝或减少顶板事故,是做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其次,因地质条件、构造导致的原因。一是矿井地质工作基础薄弱,资料储存不全对生产中所遇到的地质构造没有相应的技术措施依据;二是地质构造复杂区的支护不当或不及时;三是断层附近由于煤层松散,放炮时不讲究方式方法;四是陷落柱柱体内岩性杂乱、松散,并且在下陷活动时,使周围的煤岩产状发生变化,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等。要改变这种状况,除在工艺上、设备上加大力度外,还要加强矿井地质工作,提高地质资料的准确度、可信度。有详尽的地质资料做指导,在施工之前就可以对施工层位的围岩性质、断层、陷落柱等构造掌握准确,以便针对具体情况,合理确定不同地段的施工措施,特别是掘进爆破工艺及支护方式、材料、设备及人员等生产配置要优化到位,这样就能在管理上和技术上保证对顶板事故的积极预防,有效地减小和杜绝此类事故的发生。第三,作业人员技术低、素质不高也是导致煤矿顶板事故的原因之一。由于教育培训不到位,生产过程中,部份人员现场作业凭“老经验”,没有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施工,从而在发生顶板事故或在顶板事故发生预兆前不能进行很好的逃生或对顶板进行有效地处理。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加强从业人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