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认真分析研究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和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在更高水平上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对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枣庄,具有十分迫切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我带领市委农工办、市委政研室有关同志,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一、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现状和基础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转型战略,在加速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呈现,具备了向更高层次跨越的基础。一是城乡产业布局逐步优化,三次产业呈现良性互动,农业内部结构趋向合理。积极探索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经济转型新路子,市、区(市)园区的集聚能力明显增强,以煤化工为支柱的“八大工业集群”不断壮大,全市工业化水平已进入中后期,具备了较强的以工促农实力,二三产业不断向农村辐射延伸,三次产业呈现融合发展态势。2008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8.8:62.8:28.4,三次产业投资比例调整为2.1:67.3:30.6。以“四化”、“两大基地”为重要抓手,大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形成了优质专用粮、瓜菜、林果、畜牧、水产、花卉等六大优势产业,粮食生产连年获得丰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42家,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达232个。不断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2008年,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183.38亿元,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比例为63.5:2.0:27.5:2.0:5.0,粮经比例为67.1:32.9。二是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以城带乡格局初步形成,第1页共10页农村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围绕打造“江北水乡X8226;运河古城”城市品牌,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特别是市级行政中心西移后,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2008年,城镇化水平达47.8%,建成区面积114平方公里。着力增强小城镇载体功能和辐射作用,以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发展,不断加大城中村、旧村整治改造力度,全市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20平方公里,小城镇常驻人口近70万人,初步形成了以XX县区为中心,乡镇为骨干,城乡道路为纽带的梯次城乡发展格局,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趋势日益明显。2008年,全市城市人口达124万人。目前,我市98%的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95.4%的自然村用上了自来水,20户以上的通电自然村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一个网络、两个平台”扎实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步伐进一步加快,初步搭建了城乡一体化的良好框架。三是城乡社会事业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统筹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等社会事业的力度越来越大。全部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不断加强。城乡社会保障逐步并轨,农村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900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正加快实施,29个乡镇敬老院达到省级敬老院标准。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村卫生室建设、“农民健康工程”,农村居民医疗条件逐步改善。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创新了基层党建“五个好”和“联村自治”,农村普法“两个一”、农村电影“2131工程”等诸多“枣庄经验”。基本形成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和就业援助体系,农村劳动力实现了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人员累计达63.9万人,打造了一批“全国优秀劳务品牌”、“XX省驰名劳务品牌”。四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些领域实现了重要突破。始终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定不移地落实党在农村第2页共10页各项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