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调研报告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20**年,国家在部分省开展试点,20**年扩大至全国。20**年,我市在大荔、澄城、白水3个县进行试点,20**年逐步扩大到全市。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响应和积极参与,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有效地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村村容村貌,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为了推动全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深入开展,市综改办于7、8两个月深入全市12个县市区,通过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就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展开调研。一、工作开展情况全市12个县市区共有行政村3222个。首次开展项目的村有1455个,连续两年开展的村有1071个,连续3年开展的村有242个,分别占总村数的45.2%、33.2%、7.5%。连续两年或3年454个行政村未开展项目的原因:一是部分村因人口较少、居住分散或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实施项目,二是一些村级班子不团结,群众积极性不高;三是实施范围所限,无法全面铺开。2011年全市在142个乡镇办、2025个行政村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项目总数为2059个,其中村内道路、小型水利和人畜饮水、文化广场、电力、绿化和垃圾处理分别为1189个、566个、165个、56个、49个和34个,分别占项目总数的57.8%、27.5%、8%、2.7%、2.4%和1.6%。可以看出,村内道路是绝大多数农民生产生活最急需、要求最强烈和热切盼望解决的首要问题。从2009年、2010年、2011年项目情况看,巷道硬化4682千米,分别为566千米、2077千米、2039千米,投资11210万元、55248万元、58703万元,占总投资14885万元、85923万元、84960万元的第1页共7页75.3%、64.3%、69%。未硬化巷道13900千米,按现行的筹资筹劳标准和财政奖补比例计算,要全部硬化居住相对集中的行政村巷道需4年左右,对居住分散的村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截止2011年7月底,已完工项目1164个,在建及未开工项目489个。未开工的主要原因:一是村委会换届选举,部分村干部思想不稳定,工程进展缓慢;二是在一些偏远、规模小的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难度较大;三是清算资金未到位,资金周转困难。二、工作成效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实施,使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放大了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增强了基层民主建设,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步伐。2010年,全市12个县市区在195个乡镇办、1918个行政村开展了试点工作,1924个项目全部建成完工,有318万余人受益。项目总投资85923万元,其中群众筹资筹劳57360万元,村集体积累投资808万元,社会捐赠赞助1710万元,整合财政支农资金6083万元,财政奖补18916万元,参加筹资的306万人,参加筹劳的196万人,新修村道水泥或沥青路面2077千米;新修村内水渠649千米,堰塘水窖1091立方米,机电井80眼,小型提灌排灌站48座,村内安全饮水管线543千米;垃圾收集点33个,公共厕所15个;路灯1230盏,村内绿化植树28万株,村内花池2980平方米;村内新能源设施100个,公共活动场所185千平方米,其他公共设施45个等,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是一项制度创新,具有政府支持、村上组织、群众参与以及管理严格、操作规范、效果明显的特点。一是让农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并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二是多部门项目资金的整合,形成了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实现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的优化配置。三是提升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和当前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资的主渠道作用,提升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调动了农民群众参第2页共7页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四是扩大了基层民主。试点工作将项目立项、施工建设、资金管理等全部公开于村民监督之下,使农民真正当家作主,保障了农民的民主权利,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五是融洽了干群关系。一事一议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村民自主选择涉及自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