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古诗文教学现状VIP免费

古诗文教学现状_第1页
1/2
古诗文教学现状_第2页
2/2
古诗文教学现状1.古诗文教学退化为死记硬背课有些教师从传统文化里找到依据:古人死记硬背,大学问家比现在还多。不过只听说古人背原文,现在,教学“创新”到连译文也让学生死记。诚然,“背”法行之有效,只有“背”,才能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是,“课程标准”强调的“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与死记硬背有本质区别的。[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2.古诗文教学窄化为“说文解字”课古诗文与现代文语境毕竟大不相同,“说文解字”是必需的。可是把教学目标只定位于“知识”,未免失之偏颇。且不说另外两维目标如何达成,单是“知识和能力”中的“能力”就无从提高。掌握知识是基础,训练能力是基本,陶冶和升华人文情感是根本。由于对人文素养的漠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虽知识明确,但不能给学生以价值引领,学生“无精打采”也就自然而然了。总之,古诗文教学可谓重“言”(语言材料)而轻“文”(人文价值)。重“言”却低效,学生不能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轻“文”致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人目标不可即。究其原因,一是中考“指挥棒”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降低了古诗文考查难度,并且只考课内,还规定了基本篇目。这就无怪乎教师课内古诗文还要“选择”讲,“游刃有余”于上述两种课型了。“指挥棒”也导致教师不肯深解教材,古诗文人文素养的出发点、落脚点在哪里,心中“无底”,也就无从“教”起。二是教师理念守旧,不肯与时俱进,总抱着传统教法“以不变应万变”。也有人视“价值观”形成为教育的“副产品”,于是“顺其自然”。三是“言教”具有可量化的“硬要求”,即考试成绩;而“文教”只有可倡导的“软要求”——课标。前者有形后者无形,于是厚“言”薄“文”就理所当然了。由此看来,导致古诗文教学现状多方有责,但最终落实的责任却在教师,所以下文谈谈作为教师的应对之策。[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古诗文教学的对策1.变死记硬背为吟咏玩味死记硬背只会泯灭学生的灵性,吟咏玩味必定给学生带来快乐情趣,促其自得。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述了寿镜吾先生吟咏玩味的情景:摇头晃脑,陶醉其中,以致学生游戏起来而不知。吟咏玩味是区别于为背而读的赏读,是为理解而读的品读。吟咏,是一种由口入心、意会、品味的过程,韵味吟中得,兴趣吟中生。多吟,自会进入文中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思想走向丰盈和深刻。所以,教学古诗文应该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品味语言的音韵美,感悟作品的精神魅力,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等,进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完美学生人格。吟咏玩味到如出己口,应试也就不成问题。2.变“说文解字”为“授之以渔”“说文解字”,字字落实,教师苦矣,学生收获微矣。为其自得,应变教师“说文解字”为学生“咬文嚼字”。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然后相互讨论、补充、纠正,最后教师点拨,“授之以渔”。如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注释:整体注释的,要据此落实关键词的含义;只注释关键词的,要前后贯通全句意思;没有注释的词句,要结合语境探究意义。如《出师表》中“愿陛下托臣以讨罪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中两个“效”字课下无注,但联系语境不难看出,前为名词“责任”之意,后为动词“完成”之意。再要根据大语境(如课文主旨)推断。如《陈涉世家》中“弗胜,守丞死,乃如据陈”一句中“弗胜”的主语是什么,有说为义军,有说为守军。一些教参所谓鼓励学生多元个性解读,模棱两可。其实,结合文本表现的义军浩大声势看,后者才妥。还要教学生根据文本所写地域环境理解。如《岳阳楼记》中“虎啸猿啼”的解读,就要考虑洞庭湖地区是不是虎猿生活之地;其实,所谓“虎啸猿啼”只是形容“阴风怒号”之声而已。3.变架空分析为讨论探究由于薄“文”,教师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往往架空分析,和盘托出,不引领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上乘之法是变教师架空分析为学生讨论探究。如教学《岳阳楼记》,可让学生以结句“微斯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古诗文教学现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