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成性资源的采撷和利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具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生成性资源以其具有的主体性、互动性、真实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等特点逐渐被人们认识。语文课程的生成性资源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的,是能进一步推动知识意义有效生成的“动力资源”,教师应及时捕捉、及时采撷,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资源”。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理念。一、营造氛围生成资源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出于放松状态,心里感到安全自由时,就会思维活跃,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火花。可见适度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习潜能的最大发挥,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体验到的是民主、尊重、信任、亲情与关爱,得到的是激励、鼓舞、感化和指导,使学生内心的想法尽情地表达。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产生和释放的“能量”将是超常和无法预测的,精彩的课堂生成资源才可能随时生成。活泼、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是充满活力的,所以,课程资源的开发更明显地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存在于教学现场之中,存在于当下的教学情境和此时此刻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之中。教师要有灵活机智的教学品质,激发生成的灵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反之,教师主宰课堂,学生个性压抑、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在这种情况下,师生间心灵是阻隔的,教师很难有效地进行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那么如何创造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放下架子,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新课程改革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学会“蹲下身子倾听”,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善于思考问题,乐于同教师对话,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课堂上的“错误”是一种鲜活课程资源。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在学生、教师及教材等教学资料上均有可能发生。我们应把课堂看作是师生逐步认识错误,进而认知、情感、价值观的提升,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例如我在上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时,我只把这次辩论会的要求及参考辩论的题目告诉学生,自己不参与其中辩论,学生明白之后,一下子课堂热闹起来,每组的成员马上成了两派,针对一个话题进行了辩论,看着他们的积极性那么高涨,我发自内心的高兴,此时我绝对不会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任他们据理力争,但我也会偶尔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这样就展开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促进教学互动,促使具有鲜活个性的探究在课堂中创造生成。二、抓住契机开发资源教师备课,通常都会结合教科书和学生的实际来对教学活动进行一些预设,而且教学中也非常希望这些预设都能有效生成。可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并不会完全按照我们预设的那样展开学习活动,因为学生是鲜活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和兴趣来参与课堂活动,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信息都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教师和同学,这些信息,有些是教师在备课时已经预料到的,而有些却是教师根本无法预见的。当然,这些信息也并不见得都是有效的。判断生成信息是否有效是捕捉有效的生成性资源的基础和前提。当然,要想准确判断,必须深刻地研究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对整个教材和课堂的把握要了如指掌,任凭学生如何翻腾均能应付自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众多生成的不确定信息做出去伪存真的判断。当然,也不是说判断了就一定能抓住有效生成资源,还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能够果断地进行决策,随时对生成的信息进行取舍,然后充分地运用好这一信息,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例如,在一次语文课上,我正讲得津津有味,忽然窗外狂风大作,黄沙满天,天地间顿时暗了下来,接着电闪雷鸣,豆大的雨点哗哗打在玻璃窗上,学生此时都望着窗外,再也没心思听我讲课,因为急着要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的脸也顿时“暗”了下来,想把学生的心思拉回到课堂上,但我又转念一下,这是白搭,不如乘机让他们走出教室,观察下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