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毕业的学生只能签就业协议,劳动合同是要和毕业后的个体签订劳动合同的。应届毕业生是不能签劳动合同的,因为公司要去劳动局办理保险,必须要毕业证明,下岗、内退、退休、在校学生等人员,不具备劳动法律关系主体资格,故没有毕业(或者说没有取得毕业证书)的学生是不应该签订劳动合同的,顶多算做实习。应届生没毕业前,所有人事关系在学校,相当于他是跟所在院校订立的合同(国家就是这么默认的)。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怎样签订劳动合同才能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最关心的问题。对此,专家提醒求职者一定要先确认自己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具备产生法律约束力的条件。应届生就要毕业了,许多毕业生都在忙着签就业协议、转档案,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毕业生的档案、户口、劳动合同、社会保险、违约金等等一系列问题。很多毕业生对此不重视或对有关规定不清楚而造成很大损失,为此,专家提醒大学生要善待自己的档案,同时签一份保险系数高的劳动合同。善待自己的档案: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时,要问清楚用人单位的性质,如果是国家机关、国有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它们或它们的主管单位是有人事管理权的,可以接收档案。其他各类非公企事业单位、各类民营机构一般是无人事管理权的,要通过人才交流中心来接收学生,学生的档案要放到人才中心去。各地人才交流中心均可为毕业生接收管理档案,并依据档案为毕业生提供转正定级、职称评定、出国政审、考研证明等一系列内容的服务。签一份保险系数高的劳动合同:怎样签订劳动合同才能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最关心的问题。对此,专家提醒求职者一定要先确认自己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具备产生法律约束力的条件,包括:用人单位这一劳动合同主体必须符合法定条件,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成立,能够依法支付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提供劳动保护条件,并能够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内容(权利与义务)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劳动政策,不得从事非法工作。此外,签订劳动合同的程序、形式必须合法,如经协商一致采用书面形式等。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应当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求职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对岗位工种适度细化。对于试用期、培训、保守商业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求职者希望在劳动合同中体现的内容,当事人可提出在劳动合同中写明确。签订劳动合同前,仔细阅读关于相关岗位的工作说明书、岗位责任制、劳动纪律、工资支付规定、绩效考核制度、劳动合同管理细则和有关规章制度,不论这些文件是否被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因为,这些文件中会涉及求职者多方面的权益,求职者应当遵守规定是其法定义务。这些文件作为劳动合同附件时,与劳动合同具有同样的法律约束力。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当劳动合同涉及数字时,应当使用大写汉字。劳动合同至少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求职者应妥善保管。用人单位事先起草了劳动合同文本,要求求职者签字时,求职者一定要慎重,对文本仔细推敲,发现条款表述不清、概念模糊的,及时要求用人单位进行说明修订。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后,如果不能通过协商的办法解决,应当及时向劳动仲裁部门提起申诉。劳动仲裁部门对仲裁时效的审查很严格,很多有胜诉把握的劳动纠纷诉至仲裁委后被驳回,都是由于超过了诉讼时效。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正确对待违约金一些企业的负责人表示,一些毕业生刚签完约不久就毁约,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用人风险,应当有高额的违约金来限制学生的违约行为。因此毕业生在签约前最好按如下步骤进行:一、签约前要认真阅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所附说明,明确自己在毕业生就业中的权利和义务。二、毕业生应按国家规定就业,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自己的情况,了解用人单位的使用意图,表明自己的就业意见。三、各专业毕业生须持学校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及学院签章发放的有关材料(推荐表、体检表、成绩单、鉴定表等)自主选择就业。四、毕业生如果已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又有意同时选择就业单位,要向用人单位说明情况并征得其同意,在签订《全国普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