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一、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及应对进入大学后,大学新生必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任务、新的人际交往及新的社会角色。但是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会出现不适应现象。(一)大学新生适应中遇到的问题1.生活环境不适应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就是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在上大学前,许多学生的饮食起居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一时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学生开支无计划,时常出现“经济危机”;有的学生每天循环往复于三点一线(宿舍—教室—食堂),面对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的校园文化生活无所适从。其次是理想与现实的期望落差太大而致的不适应。在进入大学前,许多学生想象的大学都是校园风景如画,教室宽敞明亮,师生团结友爱,处处欢歌笑语,充满诗情画意。然而,进入大学,经过短暂的兴奋期之后,这些学生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并非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这致使一些学生常常怅然若失,感到前途渺茫,从而形成失落心理。2.学习不适应一是学习心态不适应。很多大学生在中学时代是班级乃至学校里的佼佼者,经常体会到优越感。进了大学后,发现“山外青山楼外楼”,自己在同学中并没有优势可言,新的竞争使许多人失去了过去作为“尖子”的位置和优越感。二是学习目标不适应。高中阶段学习目标很明确,就是在高考中取得高分,顺利地通过”独木桥”。进入大学后突然失去了目标,因而易产生失落感。三是学习方法不适应。与中学相比,大学的上课时数明显减少,学生自学时间大大增加。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大量的课余时间,使得部分新生常感到难以适应。3.人际关系不适应首先表现为相形之下的自卑感。大学是人才荟萃之地,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多数是中学时的尖子生,自我感觉良好。但到了大学后,原有的优势和平衡被打破,不少人从鹤立鸡群变成了平庸之辈。其中多数学生满怀信心和希望,开始新的拼搏。而有些学生却因原有的优势被削弱甚至丧失,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自我评价失调,产生自卑心理。其次表现为爱的缺失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初次远离家乡、远离朋友和亲人,在没有父母呵护的情形下过着独立的大学生活,他们的情感处于一种失落状态,有深层的挫折感。另外还有与异性交往的强烈愿望。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上已逐渐成熟,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交往的渴望和兴趣,但很难把握学习、友谊、爱情的关系和分寸,因而出现不适应心理。4.自我认识不适应大学新生在中学阶段一般都有自己稳定的交际圈。进入大学之后彼此陌生,受青春期“闭锁性”心理的影响,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同学之间交往较为谨慎。由于不愿意主动接近别人,思想情感得不到及时沟通和表达,大学新生会出现人际关系不协调,感到“知音难觅”,产生了压抑、孤寂和抑郁心理。另外,对他人和社会的片面评价会导致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少数学生往往由于听到、看到或亲身经历了一些社会阴暗面,便偏激地认为社会一团漆黑,甚至将社会上一些美好的现象也认为是虚伪的,产生愤世嫉俗的情绪。(二)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调适方法适应有积极应对和消极回避两种方法,积极的适应会促进个体的发展,而消极的逃避会阻碍个体的发展甚而会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应有正确的调适方法。1.学会生活第一,接纳现实,提高自立和自理能力。来到了大学后,虽然现实与理想有差距,但要学会接纳现实,提高自立和自理能力。第二,主动适应并尽快掌握新生活的技能。一个人独立的标志就是能够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掌握生活的技能。新生应该学会社会交往的技能,学会处理同寝室、同班、同年级同学之间的关系,学会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等。第三,正确运用心理调适策略。个体心理调适对于维护心理健康,增强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新生应该学会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如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直面挫折、处理好心理落差、选准参照系、行为补偿法等。2.学会学习首先要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自主和能动意识,变中学时代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激发成就欲望。其次要更新学习方法,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