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多声部,也可以这样学[案例背景]细翻人音版的教材,不难发现,在低段已经出现了多声部的教学内容,这是为高年级的合唱教学所作的铺垫。小学低段若能建立起学生的多声部概念,让学生在听觉上对多声部有明确的认识、感受,那么到高段时学生的合唱教学将会事半功倍,显然低段多声部教学必不可少。而在面对多声部教学难、枯燥及低段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不高、学习经验不足时,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轻松地学习、体验、掌握多声部呢?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低段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现有水平,遵循学习规律,化难为简,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多声部教学,让学生有兴趣地、积极地进行学习体验。[案例描述]在教学人音版第三册《可爱的动物》一课时,教材里出现了三种不同节奏“X、X、X—”的学习,这不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多声部节奏的好机会?于是我根据教材设计了教学环节,尝试进行三声部节奏教学。在导入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森林里要举行音乐会,需要请个小动物去果园里摘苹果。因为小袋鼠胸前有个大袋子能装好多的苹果,小袋鼠就自告奋勇地去摘了。”在出示了一幅果园图后我对学生说:“到了果园,小袋鼠看到树上结满了又红又大的苹果,忍不住摘了一个吃。小袋鼠吃的时候,可是有节奏的,听!”接着我捧着苹果模仿袋鼠吃的样子,发出“啧啧啧啧”有节奏的声音,并在强拍上加上“咬”的动作。学生们一看到我的表演立刻来了兴趣,争相模仿起来,个个吃得津津有味。接着我用课件出示了“XXXX|XXXX|……”的节奏短句,并在节奏下面用大小不同的苹果来表示强弱,引导学生不仅要“吃”得有节奏、香喷喷,还要“吃”出强弱。学生们不但一看就懂,而且越“吃”越香,节奏、强弱也越“吃”越扎实。接着我这样引导:“苹果真香!小袋鼠吃得饱饱的,现在得开始摘苹果了。可树上的苹果太多了,小袋鼠忙不过来,它想请小朋友们帮帮忙,谁会摘苹果?小袋鼠可是有要求的,要有节奏地摘、放。”这时我请个别学生做摘、放苹果的动作,并在学生做动作时用“XX”的节奏对学生的动作进行引导,让学生有节奏地摘、放。由于节奏比较简单,学生马上就能跟着节奏进行表演了。我顺势引导:“还能怎么摘、放?有没有别的动作?”学生们便开始发挥想像,编了许多不同的动作,跟着节奏“摘、放”苹果。我又说:“苹果挂在树上可结实了,得用点力气才能摘下来,放下来的时候又得轻轻地,否则会砸坏的。”接着我出示节奏“XX|XX|……”短句,同样用大小苹果表示强弱。不用我说,学生们马上领会我的意思,开始有强弱地摘苹果了。我又引导:“摘苹果的时候也会发出声音的,听!”我用嘴模拟出双响筒“doda”的声音来有强弱地为摘苹果进行伴奏,学生们更来劲了,高兴地模仿、表演着,有的还摇头晃脑地,好不高兴。在富有创意的自编动作和强弱有序的伴奏声中,学生们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节奏。在掌握了两种节奏之后,我没有急着让学生学习第三种节奏,而是对学过的两种节奏进行了合奏。我对学生说:“你摘的苹果肯定又大又红,我很想吃!你来摘,我来吃,听听果园里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在合奏时,我让学生先开始一声部,然后自己再进入。一次练习之后,我和学生调换进入的顺序,自己先开始学生再进入。两次练习之后学生不仅能准确地进入声部而且二声部合奏稳定了许多,对多声部立体感受也增强了。紧接着我引出了第三个声部“X—”的节奏:“你们摘得真多!小袋鼠的肚子装满了,有点沉,小袋鼠跳得慢了,看看它是怎么跳的。”我用“X—”的节奏模仿袋鼠挺着大肚子笨重地跳的样子,让学生也来跳跳,感受节奏的时值,然后节奏短句“X—|X—|……”。学生们在情境的创设下都能较好地理解、表现出袋鼠跳时“沉、重”的样子,强弱规律自然就表现出来了。在学生们体验节奏之后,我说:“小袋鼠的肚子装不下了,你有什么办法帮忙运苹果?用动作来表示。”学生们想到用手搬、用车子推等等许多动作,在学生想出动作并按节奏表演时,我马上用“哎—”的声音引导他们配合动作进行表演。这既增加了学生表演的乐趣,又再次巩固了节奏。三声部都学会后,我依然采用先后进入的方式进行声部合奏练习。由于二声部的合奏已经比较扎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