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5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50页第四章疏浚挖泥设备第一节挖泥船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1.历史回顾中国疏浚业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釆用人工方法开挖运河、疏浚河道、沟通水系来发展航运和进行排洪、蓄溉的国家。可追溯到大禹治水“禹疏九河”,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开挖的京杭运河目前还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世界造船和航海业均十分发达的泱泱大国。早在600年前,郑和曾先后七次率领中国自行建造的大型船队出使西洋。然而由于清朝廷的日益腐败和闭关自守,近代中国屡受西方列强的侵扰。1942年鸦片战争失败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上海等5个沿海港口被辟为通商口岸。此后,西方列强不断向中国政府威逼,要求尽快对上述口岸的航道予以疏浚,在这样的背景下,清政府虽然囊中羞涩却不得不引进“机船”疏通口岸。1895年清朝政府年向荷兰IHC购买了一艘350m3/h链斗挖泥船,并成立了海河工程局,成为中国最早的疏浚公司,即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的前身。此后1902年~1924年的20余年间,该局又先后向英国、荷兰、日本等购买了20余艘挖泥船和泥驳。如1910年从荷兰引进500m3/h自航链斗挖泥船“新河”号、1920年向英国布莱尼兹购买500m3自航耙吸船“快利”号等。这些装备早期为我国航道疏浚做出过贡献。其后由于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及3年解放战争的影响,直到解放前夕,天津港的疏浚装备不但没有得到发展而且饱受摧残。1901年,列强们更是强迫清政府将抓紧浚治黄浦江航道的条款列入“辛丑和约”。时隔4年,1905年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的前身——上海浚浦工程局宣告成立,随之西方的疏浚设备也伴随而来,主要装备仍从英、荷、日、德等疏浚制造业发达国家购入。1916年~1937年的21年间形成了以“龙、虎、鲸、象”为主体的疏浚力量,其中海龙号、海虎号为500m3∕h链斗挖泥船,海鲸号、海象号为1000m3∕h吹泥船。1935年从德国买进的自航耙吸挖泥船“建设”号的舱容为3250m3,堪称“远东第一”,然而这一颇具规模的船队在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磨难之后,已支离破碎,上海解放时原有的挖第2页共50页第1页共50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50页泥船只剩下了11艘且散泊于沿海各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为了适应工程的需要,挖掘老旧船舶的潜力,进行了大量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但无论是财力、物力还是技术力量都难以支持,大多只能对解放以前遗留下来的若干进口小型绞吸、链斗挖泥船进行测绘仿造,如中华造船厂建造的“水工一号”、武昌造船厂建造的“洞庭号”,均为同类型进口船的仿制品。六十年代,一批专业设计院所陆续组建,国内开始自行设计、建造了一些中小型挖泥船。并引进了我国第一艘舱容4000m3的双边耙耙吸挖泥船。七十至八十年代,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七十年代初期为改变我国港口落后面貌,开始了大规模的港口建设,使疏浚装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国家向荷兰先后二次订购了39艘各类大中型挖泥船,其中4600HP绞吸挖泥船16艘,舱容4500m3耙吸挖泥船4艘以及其他规格挖泥船。向日本订购了包括舱容6500m3耙吸挖泥船在内的多种挖泥船。采购数量之巨在我国疏浚史上是空前的。八十年代再次购进一批中小型挖泥船。这一期间,国产挖泥船也开始走上发展轨道。陆续开发出一大批新船型,较具代表性的有:500m3/h链斗挖泥船、1470kW绞吸挖泥船、280m3/h斗轮挖泥船、350m3自航自载双抓挖泥船、4m3抓斗挖泥船及800m3、1000m3、1500m3、4500m3系列自航耙吸挖泥船等各类疏浚船舶。这期间国内所建造的挖泥船无论在数量、品种、技术含量上都较七十年代以前有了明显进步,并在各项建设中发挥了较好的效益。九十年代,我国除向荷兰购置3艘舱容5000m3耙吸挖泥船及10余艘绞吸挖泥船外,中小型基本上以国产船为主,一批高技术含量的挖泥船相继问世,具代表性的船舶有:多功能1250m3/h吸盘挖泥船,国际首例采用喷水推进的1500m3/h耙吸挖泥船,2000m3/h自航耙吸挖泥船,8m3抓斗挖泥船,装有国产水下监视仪的4m3铲石船,1750m3/h绞吸挖泥船,1600kW系列斗轮挖泥船等。2.现状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