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石養蚵業的生產與勞動:商品交易下的邊陲地區許雅斐*潘文欽****【摘要】本篇論文企圖透過對東石養蚵業的研究,分析該產業與地區發展之關係,及養殖者的勞動生涯如何在其中持續。過去二十多年來,東石一直是台灣主要的牡蠣專業生產區,不論是歷史文化的傳承,個人生計的拓展,或是國家政策的規劃,牡蠣養殖似乎是此地的「必然」。但是,就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論而言,此特定的產業型態,不正是現代國家內部區域分工的結果嗎?由核心─邊緣的相對觀點,華勒斯坦強調,區域間不平等的權力關係,構成資本主義商品鏈的循環,隨著資本累積所導致的兩極化發展,處於經濟生產活動邊緣位置─如東石者,其初級產業面臨的結構性困境,並非偶然。在理論層次,此種生產關係決定論代表邊緣地區無法突破的限制,然而,在歷史─社會變遷中,在勞動與交易漸進地構築東石養殖業的同時,養殖者如何演練自我與區域發展的弱勢延續?*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所長。****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畢業生,現正於軍中服役。關鍵字:東石養蚵業、勞動、交易、區域發展、權力關係前言長久以來,牡蠣似乎已是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的驕傲。自民國六十七年起,「中央加速農村建設計劃」輔導嘉義漁民從事深水養殖,外傘頂洲的天然屏障、蚵民的投資意願1。區域內無工業區、牡蠣價格上升等條件配合下,使它成為全國牡蠣產量最高的縣,創造全台三分一產量與近一半的產值,其中,布袋、東石為最重要的兩個養殖區,而「東石蚵」更是聞名全台。誠如浸水工人所言,「像台南的蚵仔,這兒的人去台南買,再載來這兒處理,也有別縣市載來處理的,高雄來的也有。」2,牡蠣不怕出身低,藉由東石泡水一遊的經歷,拉抬價格,也顯示『東石蚵』的不凡身價。然而,對照此盛名的,卻是貧窮與停滯所箝制的在地發展。如同中南部沿海地區的漁港,屏東東港、台南安平港等,在區域發展過程中,也都曾創造輝煌的漁業品外銷紀錄,民國八零年代東港鰻魚外銷日本,使地方繁華一時,如今也因此產業在他國的蓬勃發展或本國內養殖的成本因素,造成這些地區從繁華到沒落,產業發展毫無生機可言。至於東石,更由清代著稱的三大港之一,具對外貿易功能的港口,變成衰蔽的邊陲漁村。長年經驗累積的生產程序與專業勞動,不但未能持續財富的增長,造成的生態浩劫也由在地居民承受。尤其,「牡蠣浸水」是養殖生產必要的一環,但是,隨之而來的地層下陷卻也浮現日日可見的磨難。泥沙淤積,貿易斷絕,所以當高雄前鎮、台南安平等成為觀光漁港或魚貨直銷中心時,東石並未能入列。依照綜合發展計劃(1997.07),政策規劃中的「濱海遊憩及轉運生產中心」,力圖提昇在地的休閒產業及觀光資源。而近來行政院通過的「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劃」,將開發東石地區的外傘頂洲,塑造「次區域物料加工轉運中心」,並藉此以保存外傘頂洲,以免國土流失3。這美好的願景是否能挑戰資本主義的規律?權力邊陲的偏遠地區、日1世征,「牡蠣深水式養殖成功」,今日經濟,第183卷,1982年11月,頁23-25。2—轉引自:柯呈枋,非正式經濟之部份工時勞動者嘉義東石漁村之個案分析,(嘉義:中正大學勞工所,1998年),頁94。3嘉義縣政府,嘉義縣綜合發展計劃-鄉鎮發展綱要計劃(三)<<新港鄉、六腳鄉、東石鄉>>,(嘉義縣政府出版,1997年7月),頁9-30。第4页共29页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29页益衰落的初級產業,在資本主義不斷擴展的輪替中,早已是常態而非稀有。華勒斯坦(Wallerstein)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理論已言明,在國家化與全球化的歷史變動中,區域間生產關係的演變,才是推動資本主義不斷前進的動力。藉著強化區域分工與商品鏈的銜接,國家內部複雜商業網絡塑造了資本主義的動態市場。當越來越多的區域被納入資本主義體系中,彼此間的生產關係也趨向於高度階層化(hierarchical),高度精密生產的程序集中化,成為資本與技術密集的製造業,然後技術就成為資本累積的核心要件,至此,中心與邊陲地區的發展更趨向兩極化。換句話說,處於經濟生產活動邊緣位置─如東石者,勞力密集的初級產業遭逢困境有其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