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动内容及活动方案教研活动内容及活动方案教研活动则是教师有目的、有过程、有方法地分析和解决学校课程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具体教育教学问题,教研活动内容有哪些呢?下面是的教研活动内容资料,欢迎阅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里的“预”说的就是事先准备。没有周密的事先准备,做事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纰漏,而这些纰漏往往在事情进展的当下是难以弥补的,事后弥补又往往时过而境迁,无法产生相应的效果。由是,事情的顺利进展与预期效果的顺利产生,很大程度上都依靠事先准备——策划。教研活动也不例外。一.策划什么——从教研活动的关涉点看活动策划的内容要回答“策划什么”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活动的几个关涉点谈起活动对象目标主题形式流程效果载体在这几个关涉点中,活动的对象与目标常常是先于活动本身而存在的,它们是活动产生的前提。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为了这一些人有那方面的提高”而考虑举办一次活动。所以说活动的对象与目标是活动策划的已知条件。而活动的效果则是目标的另一种体现方式——目标是活动尚未开展时对活动效果的预设,效果是目标在活动开展时的事实体现。由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策划就是已知活动的对象与目标,求证达成目标的主题、载体、形式与流程的过程。由此,也可以这么说:活动策划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活动的对象与目标设计活动的主题、载体、形式与流程。二.怎样策划——从对通常做法的诊断与改进中看活动策划的方法(一)怎样确定活动的主题1.通常的做法2.诊断与改进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洁博士认为:教研活动主题的确立一般要经过三个环节——公开、集中、筛眩“公开”是指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将教师内心的需要公开出来,换言之,就是将教师内隐的想法、观点等等显性出来;“集中”是指将教师内心的需求集中,放在一个矩阵(见右图)之中进行梳理,在不同的、象限中评析并聚焦;“筛驯是指为每一个矩阵中的每个项试着打分之后,在平衡的基础上,确定研修的主题。[1]我们不妨试着用这个矩阵来筛寻新课程备课活动”的主题:假如了解到目前状态下备课的现实问题是“形式大于内容”,即备课归备课,上课归上课。目前的发展趋势是版块式备课。先进理念的支撑点是“三维目标”、“生成与预设”。已有经验是“精彩的生成基于巧妙的预设”。那么这次活动的主题应该是什么呢?好象一下子还看不出来,但从解决现实问题的角度来想,主题是否就可以定为“三维目标引领下的版块式备课”呢?同样不难看出,用这样的矩阵确定主题的过程更多关注的是如何突破现实问题,引领教师将先进理念与发展趋势落实到教学行为中去。这种思路的还有一大优势在于:落实主题的支架——突破点、挂钩点、支撑点、生长点,先于主题产生,这对接下来要做的工作——落实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矗3.小结:确定活动主题的辅助手段——“矩阵”的变式及运用根据实践可知,运用以上矩阵确可帮助我们较为周到地考虑各种因素。这种方式看似机械,但可提示我们寻找支撑活动的各种要素或将原本内蕴在活动中的各要素显性化,使之从无到有,从模糊状态逐步走向清晰,从而提升活动的品质。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矩阵”是一种可以牵制与主题关联度比较大的各种因素的一种工具,活动的组织者可以据此寻找并分析各种因素,确定主题。“矩阵”中的四个象限的名称并非一定要如上图所示,必要时完全可以更换其中的内容,如可以把“先进理念”换成“相关要求”当四个象限中的内容一下子无法找齐的时候,也可减少象限,运用能明确找得到的三个象限筛选主题;如考虑的因素不止这四个象限时也可增加象限进行筛眩1.目前较为常见的活动载体与学习形式回顾我们的教研活动,较为常见的有听课说课评课活动、请专家来作讲座、经验交流(观点报告、读书活动),有时候这些活动是组合着进行的。这些活动虽然不能囊括目前我们所有的教研活动,但我们也许能从中廓清教研活动中常用的载体与方法:类型载体教师学习的外显形式上课、说课、听课、评课他人或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堂行为)做、听、看、说、写专家报告他人(教育行政部门、专家)的要求、观点听、说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