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爆理论重点总结第一部分(填空系列)第一章绪论1、燃烧(定义)是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氧或其他助燃物质)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2、火灾和爆炸的主要区别是能量释放的速度。3、爆炸是物质发生剧烈的物理、化学变化,在瞬间释放出大量能量并半由巨大声响的过程。4、根据爆炸发生原因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核爆炸三类。5、化学爆炸的主要特点是:反应速度极快、放出大量热量、产生大量气体。6、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BLEVE):温度高于常压沸点的加压液体突然释放并立即汽化引起的爆炸,称为7、冲击波是沿气体移动的不连贯的压力波,冲击波与风结合后称为爆炸波,其过程几乎是绝热的。第二章燃烧及其灾害1、燃烧的本质因素(三要素):燃料、氧化剂和引燃源。是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2、通过稀释氧浓度而防火防爆的方法被称为可燃气体的惰化防爆。3、最小引燃能MIE,该能量越小爆炸危险性越大;随压力增加而降低;随氧浓度降低而增加。4、常见的引燃源:明火类、冲击或摩擦类、高温类和静电类。5、燃烧四面体:可燃物、助燃物、游离基和点火源6、防火方法(燃烧三角形):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消除或控制点火源7、灭火方法(燃烧四面体):隔离法:森林火灾灭火、建筑物防火卷帘、防火墙(隔离可燃物)窒息法:油锅灭火、酒精灯熄灭(从助燃物采取措施)冷却法:水灭火剂(针对点火源)抑制法:干粉灭火剂(针对自由基)8、任何可燃物质的燃烧都经历氧化分解、着火、燃烧等阶段。9、由理论上的自燃点T自到开始出现火焰的温度T'自间的时间间隔称为燃烧诱导期。自自10、根据燃烧过程的不同可以把可燃气体的燃烧分为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两种形式。11、燃烧形式:均相燃烧和非均相燃烧;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和表面燃烧。12、可以把可燃固体的燃烧分为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和阴燃四种。。13、燃烧可以分为闪燃、着火、自燃和爆炸四个种类。14、可燃液体表面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体与火源接近时会发生瞬间燃烧,出现瞬间火苗或闪光。这种现象成为闪燃。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闪点是用来描述液体火灾爆炸危险性的主要参数之一。15、燃烧极限是用来描述气体火灾爆炸危险性的主要参数。16、开杯闪点测定过程存在的问题是开杯上方的空气流动可能改变蒸气浓度而使实验测定的闪点值偏高。17、测量闪点时的影响因素:点火源的大小与距离液面的距离、加热速率、试样的均匀程度、试样的纯度、测试容器、大气压力的影响。18、受热自燃的两个条件:外部热源、有热量积蓄的条件19、可燃物质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达到一定温度与火源接触即行着火,移去火源后仍能持续燃烧达5min以上,这种现象称为点燃。点燃的最低温度称为着火点。也可用着火点表征物质的火灾爆炸危险程度。20、在无外界火源的条件下,物质自行引发的燃烧称为自燃。物质自燃有受热自燃和自热燃烧两种形式。21、自热自燃的三个条件:必须是比较容易产生反应热的物质;此类物质要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或是呈多孔隙状的,有良好的绝热和保温性能;热量产生的速度必须大于向环境散发的速度。22、自热自燃的类型:①由于氧化热积蓄②分解发热③聚合热、发酵热④化学品混合接触而引起的自燃23、自燃点的测定及影响因素①可燃物浓度;②压力;③容器;④添加剂或杂质;⑤固体物质的粉碎度24、化学爆炸按爆炸对发生化学变化不同的分类:简单分解爆炸、杂分解爆炸、爆炸性混合物爆炸25、根据爆炸速度分类:轻爆(几十cm/s-几m/s)、爆炸(10m/s-数百m/s)、爆轰(lkm/s-数km/s)。26、燃烧机理:活化能理论、过氧化物理论、链锁反应理论27、任何链锁反应都由三个阶段组成,即链的引发、链的传递和链的终止。28、燃烧极限的概念:可燃气体或蒸气与空气(或氧)组成的混合物在点火后可以使火焰蔓延的最低浓度,称为该气体或蒸气的燃烧下限;同理,能使火焰蔓延的量高浓度称为燃烧上限。29、燃烧极限的影响因素:原始温度、原始压力、惰性介质、容器、点火能源、火焰传播方向、含氧量。30、火灾是火失去控制蔓延的一种灾害性燃烧现象。31、工业火灾分为池火灾和喷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