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常见的非预设生成的处理误区及其对策探讨大朗镇巷头小学彭建忠一、问题的提出课堂生成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师生、生生在情感的交流、互动、碰撞中滋生出来的宝贵资源。面对纷至沓来的课堂生成,特别是在面对非预设的课堂生成中,有的教师却缺少高超的调控艺术和引领的技巧,以致在追求生成的精彩或面对突如其来的非预设生成中迷失了方向,出现了教与学失衡的现象。细观身边的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非预设的处理的误区:(1)引入时学生答非教师所求、所问,但教师没有适时调整。(2)学生所答偏离了数学的严谨性,教师却一味地进行表扬。(3)学生所答错误时,教师却未加以深入了解、分析甚至直接断然否决。(4)当学生发现教师的不足甚至错误,教师却不敢直视。下面我结合几个案例,谈谈自己的想法。二、案例分析及对策探讨(一)引入时学生答非教师所求、所问,但教师没有适时调整。[案例一]:三年级下册《锐角和钝角》一课。(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好吗?通过观察主题图,你仔细观察,到处都可以看到什么?生1:我看到儿童乐园里有好多可以玩的项目。有摩天轮、旋转椅、荡秋千、滑滑梯、小火车、跷跷板等等。师:真不错,一下子发现了这么多的游乐项目。生2:我看到有6个人在玩旋转椅。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同学们还发现了什么?生3:我看到2人在玩跷跷板。生4:我看到2人准备去玩摩天轮。。。。。。。。。。。。。。。。。。。。时间已过去不少,但学生的回答还是不能如教师所设、所愿,此时师又问:你仔细观察,在这些游乐的项目中,到处都可以看到什么?生:这些项目都有小朋友在玩。生:哦,我知道了,这些游乐项目的器材,都是用铁做的。这时老师啼笑皆非,只好问学生: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些游乐的项目中,是不是都有我们以前学过的角?学生齐声回答:“是!”分析:教师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导入新课的做法很好,但教师所问的问题却未能很好地贴近教学目标。教师抛出“你看到了什么?”,这样的确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多说,然而,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去观察,并获取许多与数学相关甚至不相关的信息,学生的回答未能如教师所预设的(说出与“角”相关的知识),也就不足为奇。对策:我们知道,中、低年级数学的每个单元的开头都有一个主题图,不少教师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导入新课,并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也有不少老师在引入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有更自由的发挥空间,常常问:“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而往往学生却答非教师所求,毕竟主题图能反映内容往往是囊括了整个单元的知识。我们知道,引入部分的内容不是教学的重难点,有时我们可以结合知识的特点,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主题时,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有时也可以直接开门见山地引入课题。如[案例一]中,教师可以先复习关于角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让学生找出一些角,最后再对这些角进行分类。的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学生能在数学课堂中学到哪些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受到什么启发。调动积极性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的手段,主题图与情景的丰富多彩需要教师的合理使用,否则会适得其反。(二)学生所答偏离了数学的严谨性,教师却一味地进行表扬。[案例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例2的优化问题。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学生小组之间经过讨论交流:汇报出了以下几种方案:(1)洗水壶→接水→烧水(找茶叶、洗茶杯)→沏茶(2)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3)洗水壶→接水(找茶叶)→烧水(洗茶杯)→沏茶老师和同学们都肯定了方案(1)和(2),然而对于方案(3),个别学生就说不可以,部分听课的老师也在堂下小声议论。可能由于授课教师在备课中也未考虑考虑到这种情况,面对这非预设的生成,教师就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生1:我认为不可以。因为如果小明利用在接水的1分钟,去找茶叶,回来关水的时候,水满出来了怎么办,那不是很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