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其对策第一讲:新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心理障碍是一种心理的失衡。情绪和认知的失衡是造成学习心理障碍,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学生的主要原因。结合新课程学习的教学实际对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相互关系及有效排除,优化教学策略做如下探讨:一、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主要成因及其关系。1、依赖心理:即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的依靠心理。一是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抽象思维能力薄弱,理解记忆能力差,接受新知识慢;二是缺乏自控约束能力,课上精力不集中、课下不预习也不及时复习巩固,抄袭或不认真完成作业。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遇到学习困难消极等待老师的帮助,促成此学习心理。2、受挫心理: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是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能力,但在同等的学习竞争中,学生取得成功,得到肯定、表扬的机会少,而失败的体验多。渴望成功的需要目标受阻,产生痛苦、悲观等一系列的心理冲突,形成受挫心理。3、自卑心理: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分析自己成绩差、学习能力弱的原因,认为别人成绩好是比自己聪明,自尊心受挫或自惭形秽,其次是对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过于敏感,过多看重老师与身边同学的对自己的评价,一旦失意,就会陷入孤独、苦闷的羁绊中,产生自卑心理。4、厌烦心理:由于学生的基础差,课堂上不能有效进行学习交流,思维混乱不成熟,语言颠三倒四、观察问题只顾表面不求实质。对学习冷漠无趣,产生厌烦的心理,甚至导致学生与家长、教师的情感对立。5、畏惧心理:学习中“屡考屡败”,同时面对升学的压力,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产生畏惧怕错的心理,又不能得到教师及家长的理解及正确引导帮助,丧失勇气和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逃避和畏惧心理。6、逆反心理:当学生对学习彻底丧失信心,此时教师没有注意学生的情绪状态与被动处境,强行进行转化,就会诱发后进生的情感。促使他们关闭心扉反师道而行,拒绝本来可以接受的东西,产生情绪上的不满、对立与抗衡。表现出反常的情感体验及行为倾向而滋生逆反心理。二、排除障碍,优化教学策略。学习心理障碍的排除,立足于自尊补偿、创新进取,力量在于明确转化的层次目标;核心在于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重点在于和谐氛围的创设;关键在于适时疏导。1、优化教学结构,铲除依赖心理。由于后进生的基础差,学习缺乏主动性及积极性。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激发不出师生情感的共鸣,思维活动的共振。双边活动不能协调进行,学生自身丧失了学习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最终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实践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发展为主线,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良好情感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来调整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学习探究的机会,自主构建认知结构。教法调整,提倡自主探究,突出思维的强化训练,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均衡发展。个性化教学结构突出以下特征:①师生共同参与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②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概括。③主动质疑创建,答疑解惑。④分层训练,及时反馈矫正。改进学法,首先立足学生的实际,以物理学科的教学为例: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法的具体指导,使学生逐步养成准确表述及应用物理概念的能力;熟练应用物理用语的能力;正确观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规范操作实验的能力;回答问题言必有据的习惯及规范解的习惯。其次加强合作共学的力度,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压缩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活动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多问多听,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打破教师低效率的包办转化。2、因材施教,克服学生的受挫与自卑心理。受挫心理其特征是学习遇困难时,不能冷静分析原因,意志薄弱怨天尤人,情绪低落逐渐过渡到自卑心理。学习中创造条件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帮助他们弥补人格精神的缺失。①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对成功的体验。调整教学的内容难度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授课难度与进度。多采用鼓励性原则,优先满足后进生对成功的心理需求,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学生原先不会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