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本单元主要探索了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并对导致这种演变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走向崩溃,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竞相改革的时代潮流,为不同派别的思想家提供了游说讲学的广阔舞台,造就了一批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百家争鸣的历史局面,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在秦汉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下,儒学因顺应维护社会秩序需要而取得独尊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汉唐时期因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促进了理学在宋代的形成和发展。明代的王守仁进而强调内心“良知”的发掘,形成了儒学发展史上继宋代之后又一次重大变革。明朝中后期新经济因素萌发与明王朝的崩溃,孕育了批判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潮,开启了近代启蒙思想的先河。单元透视学习本单元,一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构建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二要注意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三要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四要注意阅读相关著作,扩大知识面。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重视网络人才;(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初步发展;(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崛起;(4)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背景:社会原因: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战国)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爱人为政以德足食…民信之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主要思想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兼爱”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非攻”“尚贤”“节俭”继承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历史向前发展、政治改革主张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二、结合孔子的主张想一想孔子是哪一阶级的代表,说出你的理由。根据下面的材料推测孟子代表哪一阶级?材料:孟子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三、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回答,下面的材料体现了荀子的什么思想?材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四、下面的材料中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从课本中叙述的老庄思想能看出他们代表哪一阶级?材料: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1)随着奴隶制的瓦解,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为挽回统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老子、庄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②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平等,反对战争,主张任人唯贤。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和阶级性(3)随着地主阶级实力的增强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改造社会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封建统治。②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在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③韩非子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a.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根据现实的变化来制定政策,这种主张变法革新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b.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许多政治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在战国和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