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课堂合作学习模式探究摘要:合作学习已成为外语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手段。合作学习被誉为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影响最大、成果最多的领域之一。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习动机,形成对学习和学校、教师和校长的积极态度,形成更高水平的推理策略、更加娴熟的合作技能及从他人角度审视情境的能力,提高批判性推理能力、解决冲突的技能,改善合作小组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有明显成效。文章从关键字:外语;合作学习;模式一、引言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指出:“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一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伟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在我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提及并倡导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刘吉林、王坦,2004)19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浙江,河南等地开始尝试课堂合作学习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本文就外语课堂合作模式作一简要探究。二、外语课堂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概述(一)合作学习的概念合作学习的概念有很多种,美国学者Slavin(1980)将合作学习定义为“akindofclasstechniquesthatencouragesstudentstoperformallkindsoflearningactivitiesIgroupsorsmallteamsandtohelpeachothersomematerials,andrewardsstudentsforachievementsorperformanceoftheentiregroup”(岳里,张凌波,2012).中国的学者王坦将合作学习定义为“合作学习其实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合作学习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社会互赖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积极的合作会产生积极的互动,而竞争通常产生反向互动,在没有个人努力和合作的情况下,则不会出现互动。另一项心理学研究成果,即动机理论也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认为,人的学习动机是借助于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人际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一种积极的依赖关系。不仅如此,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建立起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因此,合作学习也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学习动机。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个人自己建构的,而不是仅由他人传递的,但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他人交往和互动中,除了教师,同伴是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互动对象。社会建构主义确认了学生、教师、任务、环境四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而处在中心位置的当然是社会建构的主体——学生,后三者则构成了学习中的中介因素和外围因素,对学习者的个人只是构建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种学习模式有助于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协作能力的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个性品质的发展(倪娜,2011)。另外,合作学习的提出,还和社会学习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学习者被认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总结或领悟到他人行为的特征,形成规则,并通过对这些规则的重新组织,形成自己的行为。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深入合作,必然也能使他们互相学习。(三)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根据王坦学者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可以推断出合作学习有以下特征:1.相互依赖:指的是小组的成功依靠每个成员的成功,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所贡献,小组成员要意识到只有每个成员都完成了各自的任务才能成功。2.相互促进:为了完成集体的任务,小组成员之间要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援;共享学习资源;彼此提供建设性意见。3.责任明确: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为团体的成功作出贡献,并对自己和团体工作的最终结果负责;成员间要做到角色互补、相互配合、责任明确。4.人际互动:不同于封闭的个体学习,合作学习重视生生互动产生的教学动力。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他人提供帮助;同时也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互相支持,互相回应,互相帮助。5.积极评价:合作学习小组必须定期评价活动情况,不断提高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