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导论1.1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自然资源和环境消纳污染物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经济规模的飞速扩张和人口的急剧增长所导致的人类物质需求和废物排放的不断增加将逐步逼近自然环境的承载极限,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面临如何解决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重大问题,仅仅依靠技术进步来缓解环境压力已经远远不够。目前我国建立在开发资源和环境污染基础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而为了解决贫困问题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还将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为了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老路,我国必须真正做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生态文明坚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提倡建立有序的生态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今后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的实现作为我国的奋斗目标,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实现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力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持环境质量的稳定甚至提高。。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必须从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向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转变。根据《第三只眼睛看河北》资料显示,近年来,河北省经济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明显加快,造成水资源极度短缺,每年总缺水量大约20亿立方米;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的45%,成为全国自然植被破坏最严重的区域,目前环境资源已经难以支撑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形势也不容乐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力,水体污染严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仍未达到二级标准。生态环境竞争力弱会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经济发展滞缓反过来又会使环境的治理和改善缺乏经济力的支撑。因此,河北省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也必须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各经济主体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其经济行为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及科学技术水平等是决定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在科学技术未发生重大改变的情况下,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总量的增加,必然要求更多的资源投入,从而会导致经济活动产生的污染排放量随着产出量的增加而增加,环境污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越大。同时,由于不同产业的排污强度不同,不同的产业结构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也不同。显然,利用外资(FDI)会促进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而通过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传导作用,就会对投资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近年来,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提高,从投资的产业结构来看,一直以第二产业的投资为主,比如,根据《河北经济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1998—2004年对第二产业投资的平均比重为85.7%。此外,河北的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结构为主导,即主要以劳动密集程度高,资金和技术含量较低的成本竞争型传统行业和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型行业为主,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也主要集中于高耗能、高污染的密集型行业,2005年,对这些行业的投资总额占第二产业投资总额的61%。由此可见,利用外资有可能加剧河北省生态环境的恶化,本文正是基于此认识的基础上,探讨利用外资对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状况,研究如何加强环境规制以降低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负作用,发挥其对环境的正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分析如何适应生态文明实现的要求,引导外资进行结构调整,使其与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转变相适应,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2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1.主要内容(1)分析河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从而反映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规模、产业布局、出口结构等对河北省生态环境的影响。(2)对河北省利用外商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