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的生命歌谣四川教科所段增勇一、自我评价:我是一个进了城,还没有坏掉良心的农民孩子说到“良心”,有些不合时宜,在这个娱乐完全时尚的时代,在这个非道德主义无限虚张的时代,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实利主义极度盛行的时代,在这个现世享乐颠覆开拓未来的感观主义时代,人——诗意的栖居,有尊严的活着,经受着黑色幽默和冷涩幽默的双重嘲弄,人的存在和人的状态,也正遭遇着“阵痛的蜕变”,更多本体的问题和更多本质的问题,也正在接受考验和挑战。多年以前的“社会转型”说法,已经到了“破”和“立”的衔接时刻,“真善美”和“假丑恶”的激战,必然呈现出更为纷繁复杂的社会景观。这样的时刻,坚持和坚守,寻找和发现,传承和创新,吐故以纳新,继往而开来,需要更多的理想主义者的面对和担当,需要更多的现实主义者的坚定和执着。事实上,每一个人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只是求得一个心安理得,更是在奉献社会、开创未来、创造文明。更多时候,宏大的主旋律遮蔽和掩盖了生命存在的事实真相,殉道和献身的牺牲精神,让生命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付出了沉痛而惨重的代价,我们为什么而活着?我们的追求是为了什么?我们的一切努力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千百年来宿命轮回的圈禁为何是如此的荒诞不经和无限虚张?这也就需要我们对于自己生命存在的清醒思考以及对于自己的职业追求的破旧立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我们吟诵这样的两句唐诗,不能不怀想和遥想大唐风流和盛唐气象。从批判走向建设,从否定飞越肯定,努力当下而致力未来,在于我们的呼喊和行动,在于我们的求真务实和自我改造。改造就是一种修练,改造就是一种更新,万象更新也才能蔚为大观。我们存在着,我们努力着,能如此,无憾终生也无愧于一生。我,曾经历沧海桑田戴着别人的面具不断迷失,失去自我……如今,我终于变回我自己——萨敦(Sarton.·M)我在我的博文《生命当无愧于沧桑的浸润》,写下了我自己的生命感怀和生命憧憬。永不宁静的灵魂啊痛苦地追求啊熊熊燃烧——杨炼《火把节》我在我的博文《无悔今生苦吟啸》,抒发了超越于生命痛苦本质的生命歌谣。1我从娘肚子里一爬出来就陷入了教导的重围我被点拨着启迪着指引着无数列祖列宗先哲师长想把我塑造成他们的样子以各不相同的道路为我指出各不相同的道路…………让抗暴的欲望爬上心头……把眼睛收回来,我看自己把耳朵收回来,我听自己把鼻子收回来,我嗅自己把手收回来,我抚摸自己把心收回来,我感受自己——李松涛《无倦沧桑》第一次阅读《无倦沧桑》,就给予我痛快淋漓的思想和情感的震撼。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八九而后,谁还在乎思想的声音,谁还热烈于生命的呼喊。九二南来风,席卷大江南北,商品社会了,市场经济了,数钞票的快感远胜于翻书的枯涩,哪怕是“黄金屋”和“颜如玉”乃至于“千盅粟”,也黯然失色而无限委顿起来思想,精神,信念,信仰,良知,良心、诗意、审美等等,在金钱的天平上,失去了重量。“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一个垃圾场,人们就像虫子一样,在这里面你争我抢,吃的都是良心,拉的全是思想。”撕心裂肺的吟唱,启人深思的震撼,让我们感觉到这个世界的前方并不就是末日的荒凉。寂寞原野上,漆黑夜空下,生命依然在突围中放声歌唱。年轮在运转,生命在喘息,喘息的年轮上,精神和思想的高标,在风雨如晦的时节,依然飘扬了生命的旗帜,把光荣和梦想传递,把尊严和荣光照耀。这也使我想起了十七岁时,在《乡村女教师》里铭刻的青春记忆和生命守望,“挺起胸膛朝前走,前面有绿州和沙丘……”二十七年来,伴随“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的辗转思考和痛苦求证,成为我生命的号角和精神的丰碑。前不久,我在介绍王栋生(吴非)老师时,说了这样的话,——有人评价王老师是“解救中国的教育弊端”的“吴非(无非)大使”,这缘自于王老师对于人民教育的热爱和忠诚以及面向美好未来的眼光和情怀,铁肩担道义,良心写文章。当虚无主义蔓延,消费主义盛行,以及浮夸风嚣张的时节,王老师发出了激荡人心和唤醒人心的声音,“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