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随迁子女学校毕业班学生感恩教育主题活动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认为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给予自己的恩惠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想要回赠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对随迁子女毕业班的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结合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具体如下:一、班级环境,创设感恩氛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班级始终将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作为一种重要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强调学生在共同参与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提供良好的环境。为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结合“温馨教室”的布置,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计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创作的“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等美术作品。二、召开系列主题班队会班会活动是全班师生自主活动的一种教育形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思想品德教育、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友谊、弘扬个性品质、激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阵地。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个性。我们可以开展“感恩于心,报恩于行”的活动。班会紧紧围绕“感恩”,从感恩父母到感恩老师、朋友以及一切给予我们帮助关怀的人,同学们一起分享成长过程中的感动,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感恩行为,写一封感恩信,自制感恩贺卡、感恩朗诵活动,以实际行动感恩同学,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生活,进而感恩社会。整个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真情涌动,更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1、深化学生对感恩的认识。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父母、教师、朋友乃至陌生人给予的恩惠,因此必须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这样,学生才能在得到他人的帮助时怀有感激之心。可以围绕“我的成长”大主题召开“欣赏生命”、“感谢父母”、“我爱我家”、“我们都幸福”等系列主题班会,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个人的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支持的结果。为了加强主题班会的效果,还可以要求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自编自演取材于自己生活的小品,在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尊严及意义的理解和体会。2.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增强感悟。教师要鼓励学生把每周或每月别人为自己做过的、自己受到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还可以要求学生在班上宣读或者选出体会深刻的文章并放在教室的展示窗里展示。有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为我付出得太多了,你们也许已经忘记曾经为我做过的事,但我永远记得。”“妈妈,我是您的掌上明珠,每天在家中最忙碌的是您;早上,给我准备早饭的是您;打扫房间的还是您。您每天为我奔波劳碌,我衷心感谢您。”通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对生活、对他人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关爱他人。3.借助故事的讲述来加深学生对感恩教育的理解。很多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寓意很深刻,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给学生讲或让学生自己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比如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9岁的德国孤儿德比为了寻找母亲,为了表达对母亲的爱,便每帮助一个人,就请被帮助的人再去帮助另外10个人。他想,以这种爱心传递的方式,总有一天自己的母亲也会成为被帮助的对象。他的行为感动了整个德国,人们掀起了‘做十件好事’的行动⋯⋯”听完这个故事,学生们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可见,这样的故事触动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开始认识到帮助别人的重要意义。为了增强教育的效果,还可以由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组织专门的讨论、辩论等活动。4.引导学生从学会说“谢谢”开始。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感情世界里的回报,有时只是一句简单的道谢也能给施恩者带来特别愉快的心情。因此,“知恩图报”可以从语言上的感谢做起。我们要求学生:接受教师递送的物品、奖状、奖品或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教育,以及得到同学、朋友的帮助时,要说声“谢谢”;听报告、看演出时,要热情鼓掌致谢;接受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长辈递送的物品或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长辈提供了帮助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