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一、课前准备1.教材分析《熔化和凝固》这一节,教材首先以学生熟悉的冰变成水及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等现象为例,让学生认识物态变化。进而引入物态变化,引入熔化和凝固定义。教材把探究海波的熔化规律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放在一起,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自然地将两者进行对比,可以较为方便的发现它们的区别,降低引入晶体和非晶体的难度,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材设计的这一探究活动要求明显高于前面的探究活动。而且本实验是学生经历的较为完整的实验,在探究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教材安排这一较为成熟的探究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观察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学情分析本章题目是《物态变化》,第二节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常见的、很熟悉的物态变化现象,本节是在第一节温度的基础上,学习物态变化中熔化与凝固的相关知识。以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为起点,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和物理知识的认识。二、教学目标(三维)1.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实验探究归纳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总结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2)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2.难点:(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2)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3)了解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引入、先学后教、实验探究、分组讨论法五、教学用具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海波、石蜡、计时表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2分钟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的事例:天气热的时候,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冰很快就会熔化成水,我们把水倒在地上,不一会儿水消失了;水放入冰箱会结冰,早起看到的露珠是由水蒸气与小尘埃结合而成,三种状态之间相互转化。板书:一、物态变化聆听、思索、渴望探究新知识举例物态变化的例子:1.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2.湿衣服变干3.樟脑丸消失用多媒体的方式引入生活中物理,从这些感性素材中概括出物理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创设情境把蜡烛点燃,使固态蜡熔化;把熔化后的烛液滴在白纸上,使其重新凝固。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举例熔化和凝固的例子:1.冰淇淋熔化2.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创设学生熟悉的探究情境,引起学生思考,消除科学探究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热情。新课教学与探究实验35分钟提出问题教师提问:结合生活中冰熔化过程,想一想,冰的熔化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的物质熔化时温度会如何变化?物质熔化和凝固时温度将怎样变化是这节课我们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改变温度,物质的状态会发生变化。用学生的已有生活体验,理解物质的状态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探究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猜想与假设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