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药剂学:是将原料药制备成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疾病所需药物制剂的一门科学。药物:指可用于诊断、治疗、预防各种疾病的活性物质,但不能直接用于患者,必须制备成适宜“剂型”之后才能使用。药品:指经过国家批准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原料药和制剂产品。剂型:指根据不同给药方式和不同给药部位等要求将药物制成不同“形态”,即一类药物制剂的总称,如片剂、注射剂、溶液剂等。药物制剂:指药物具体的品种,如罗红霉素片、罗红霉素胶囊、罗红霉素颗粒等。有效期:又称十分之一半衰期,指药物降解10%所需要的时间,记作t0.9半衰期:反应物降解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记作t½絮凝:使水或液体中悬浮微粒集聚变大,或形成絮团,从而加快粒子的聚沉,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这一现象或操作称作絮凝。加入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反絮凝:在微粒体系中加入某种电解质,使微粒表面的点位升高,静电排斥力增加,阻碍了微粒之间的碰撞聚集,这种现象称为反絮凝。热源: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它存在于细菌的细胞膜和固体膜之间。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缓释制剂:指用药后能在机体内缓慢释放药物,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维持有效血药浓度的制剂,药物释放大多数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控释制剂:指药物按预先设定好的程序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的制剂,一般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其特点是释放速度仅受制剂本身设计的控制,而与PH、酶、胃肠蠕动等外界因素无关。破裂:乳剂中的乳滴周围有乳化膜存在,乳化膜破裂导致乳滴变大,成为合并,合并进一步发展使乳剂分为油、水两相成为破裂。助溶: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主要是水)中的溶解度。表面活性剂:指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加入少量就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醑剂:指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可供内服或外用。凡用于制备芳香水剂的药物一般都可以制成醑剂。二、解答题P4-5药物的给药途径;1)局部给药(topical):直接用药于要影响的身体部位。包括:表皮给药,例如局部止痛、止痒膏剂。吸入给药,例如很多哮喘药物。灌肠给药,例如造影药剂。眼部给药,例如眼药水和眼药膏。鼻腔给药,例如鼻塞药。2)消化道给药(enteral):但要影响的部位不是消化道本身。口服,包括片剂、胶囊、药水等。通过人工途径,例如胃插管、胃镜、十二指肠插管等方式给药,包括补充营养和鼻饲。肛门给药,例如灌肠和栓剂。3)非消化道给药(parenteral):作用于全身,但不通过消化道给药。静脉注射和静脉进食。动脉注射,例如某些治疗血管痉挛和栓塞的药。肌肉注射,例如疫苗、抗生素等。心内注射,例如急救时注射的肾上腺素(现已少见)。皮下注射,例如胰岛素。骨髓注射,然后由骨髓导入动静脉系统。偶尔用于急救和儿科,静脉注射困难的情况。皮内注射(直接注射到皮肤内部),例如过敏试验和纹身。透皮给药,例如戒烟者用的尼古丁贴片。粘膜给药,例如舌下含的硝酸甘油。阴道内给药,例如阴道栓剂。吸入给药,例如麻醉气体。P9现行药典是哪一年的;2010年版P24药物溶出速度,影响因素;是指单位时间内药物溶入溶液主体的量。(用Noyes—Whitney方程:dC/dt=KS(Cs-C)影响因素:a)固体的粒径表面积:粒径越小表面积越大,溶出速度也越大;b)温度:温度升高,药物的溶解度Cs增大、有利于扩散、粘度降低,从而加快溶出速度;C)溶出介质的性质、体积:应有足够大体积的溶出介质,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d)扩散系数:系数越大,溶出速度越大;e)扩散层的厚度:厚度越小,溶出速度越大。P27生物体内不同部位的PH值;血清与泪液的PH约7.4,胰液的PH约7.5-8.0,胃液的PH约0.9-1.2,胆汁的PH约5.4-6.9,血浆的PH为7.4(一般血液PH低于7.0或超过7.8会引起酸中毒或碱中毒)P70影响药物降解因素(温度、PH....)(一)处方因素1.pH值的影响(液体制剂)(1)药物的水解受H+或OH-催化,故应通过试验确定最稳定pHm。(2)pH对氧化反应的影响。如吗啡在pH=4稳定;VC注射液在pH=6.0~6.2稳定。2.广义酸碱催化:缓冲体系中HPO42-对青霉素G钾盐有催化作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