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号】1-498【原文出处】人文杂志【原刊地名】西安【原刊期号】200502【原刊页号】1~8【分类号】B9【分类名】宗教【复印期号】200504【标题】没有机长的国际航班——对“全球化—区域化”的宗教哲学省思【作者】何光沪【作者简介】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宗教学系。【内容提要】经济的全球化和精神文明的区域化、个体化构成了人类当今的生存处境。全球化的经济重心需要政治安排或制度层面的补充,超越民族国家的政治共同体和全球民主的思考因此而提出。在政治安排和制度安排之外还需要精神层面的补充,宗教能提供使世界多元和谐的精神支持。【关键词】全球化/区域化/全球民主【正文】在2002年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上,我曾把全球化比喻成一列火车,在“这列车的车上,并没有一个单独负责的司机,而这列车的前方,也没有一条不可变更的铁路。”(注:纪宝成主编:《与时俱进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0页。)尽管我知道“一切比喻都是蹩脚的”,可是,现在我又觉得,把人类目前的状况比喻成一趟“没有机长的国际航班”,可以说明更多的问题。一、何谓“航班”?不是像人们坐在火车里还能眺望田野,而是像人们登上飞机而脱离了大地,人类的历史发展到现代阶段,看来正在脱离自然史的进程。(注:中国古人的“自然”概念,多半都用与“天”并列的“地”(与现代汉语的“大地”类似)来表示。西方现代的“生态”观念,主要涉及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及其中的物种关系,也常常用表示“大地”的Earth或类似的词来指称。(李景林《儒家的丧祭理论与终极关怀》说:“儒家常以天地对举……《易传》言‘地道无成’,不能以分‘天’生物之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见《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自从大约45亿年前太阳和地球形成,大约40亿年前第一个原核细胞(prokaryoticcell)出现以来,我们的地球以及其上和其中的一切,包括岩石、空气和水,就一直在遵循自然的规律运行和演变,地球上一切形态的生命,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概莫能外。大约5亿5千万年前显生宙(PhanerozoicEon)开始,历经古生代(PaleozoicEra)、中生代(MesozoicEra)和新生代(CenozoicEra),这种情况一直在持续。新生代从大约5500万年前开始,其中历经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和中新世之后,在上新世(Pliocene)期间,即在约260万年前,地球上首次出现了被称为“能人”的人类(Homohabilis)。实际上能力很弱的“能人”看来并未能够超越地球自然环境的灾难性变化而延续下来。在接替上新世的更新世(Pleistocene)期间,大约在150万年前,“直立人”(Homoerectus)出现;大约在30万年前,“古代智人”(ArchaicHomosapiens)出现;最后,在大约4万年前(一说3万5千年前),被称为“现代智人”(ModernHomosapiens)或“现代人”的人类出现了。(注:以上资料整理自B.Swimme&T.Berry,TheUniverseStory一书所附的Timeline(HarperSanFrancisco,1994)。)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时刻,因为从此以后,在生物界以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界,由包括“自然选择”在内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自然历史的过程,有了被一种特殊的生物打乱或打断的可能性。这种特殊的生物,就是我们的祖先及其后代,即我们自己。(注:“人类祖先在距今约35000年时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整个进化过程,而转变为人类——‘能进行思维的人类’。从各方面看,这一转变可视作地球上事态发展的第二个大转折点;而生命从无机物中脱胎而出则是第一个大转折点。在完成极其重要的第一个大转折点之后,各种生物的进化是在通过突变和自然选择而适应各自环境的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说,是通过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实现的……。但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进化过程转向相反方向。不再是遗传因子适应环境,而是人类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遗传因子。”(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卷,上海社科出版社,1992年,第66-67页。))如果把既往的地球史看成一天24小时的历程,那么,“智人”是在一天之中临近子夜的最后几秒钟才登上舞台的。又如果把既往的“智人”史再缩短成一天24小时的历程,那么,上述可能性则只是在临近子夜的最后两分钟才开始明显起来,就是说,只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