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的定义及分类一、白细胞介素的定义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的生理学特点1、产生细胞与作用细胞多样有些白介素可由2种以上免疫细胞产生;一种白介素可对多种细胞发挥作用。2、合成分泌快,大多为近距离发挥作用,降解快。3、分子质量小,生物学作用强白介素多为小分子糖蛋白,体内含量极微,但发挥作用很显著。白细胞介素命名及分类名称的由来关于免疫反应的表达和调节,有来源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等许多因子参与,其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例如巨噬细胞活化,促进T细胞繁殖等)。在研究这些因子的过程中,研究者各以自己测得的活性进行命名,十几年报道了近百种因子。后来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以往许多以生物活性命名的因子实际上是具有多效性的同一物质。为了避免命名的混乱,1979年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专题会将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在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编号以示区别,例如1、2…,新确定的因子依次命名。二、分类白细胞介素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家族,目前发现了35种白细胞介素,分别命名为1—35。其功能复杂,成网络,复杂重叠。几类白细胞介素简介人白细胞介素1β(1β)人1β为1家族的成员之一,1家族包括1α、1β、1、18及1F5至F10。所有家族成员都具有12β链,β三叶草构像。1α和1β为不同基因的产物,虽其氨基酸序列只有大约25%的同一性,但它们识别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多种细胞在应答刺激如炎性因子、感染或微生物内毒素等时,产生这两种蛋白质。这些细胞因子可以增强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从而使白血细胞迁移至感染位点,重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心导致体温升高,表现为发热症状。因此1亦被称为体内致热原。1在调控血细胞生成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白细胞介素2(2)白细胞介素2是T细胞和细胞产生的15.5糖蛋白,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2最重要的作用是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从G0期进入S期)和分化。人胸腺中的T细胞前体表达2Rß并分泌低水平的2,这种自分泌作用可促进胸腺细胞增殖。2参与调节T细胞受体基因的重排和表达。2能诱导细胞增殖,增强细胞的活性,诱导细胞和,并刺激它们产生细胞因子。高剂量2能引起单核巨噬细胞增殖和分化,并增强单核巨噬细胞杀肿瘤细胞的作用。在体内,2有抗肿瘤、抗微生物感染、引起移植排斥和自身免疫以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人白细胞介素2可溶性受体α链(22α)白细胞介素2受体(2,2R)是一个异源三聚体蛋白,表达于一些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的表面。2R由三个亚基-α(25),β(122)和γ(132)以非共价的形式组成。α和β链参与2的结合,β和γ链参与结合后的信号传导。2R的β和γ链均属于I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成员。2R的主要生物学活性包括促进T细胞和细胞活化后增殖,促进抗原特异性记忆T细胞的维持等。然后对于可溶性2Rα的生物学活性则知之甚少。有研究报道,在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白血病和淋巴瘤观察到在免疫系统激活后2Rα的水平升高。人白细胞介素3(3)白细胞介素3(3,3)又称多能集落刺激因子(),最初是等于1982年诱导裸鼠脾中的成熟T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因子,其可诱导20-α-羟固醇脱氢酶的合成。人3基因定位于第5号染色体,与4,5和的编码基因临近。人和小鼠3在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近29%,因此其生物学活性具有种属特异性。3的生物学活性非常广泛,可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各系祖细胞的分化与增殖。在临床上可考虑应用3刺激骨髓形成,用于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3还能促进细胞()对实体瘤的杀伤作用。人白细胞介素4(4)4是一种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以往称为B细胞生长因子1。在B细胞生长的早期活化B细胞,并使被抗原、抗或脂多糖活化的B细胞进入细胞周期G1期。4增强类抗原的表达和23()在B细胞上的表达,诱导同种型...